在东北地区冬季养殖白条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饲养环境

提供温暖、干燥的饲养环境,遮挡鹅舍西、北方向的窗户,防止冷风直接吹进圈舍。

保持鹅舍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理和消毒。

温度控制

雏鹅刚出生时,温度应控制在28-30摄氏度之间,随后逐渐降低,到15天后降至18-20摄氏度。

冬季要保持鹅舍内温度恒定,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鹅群应激或疾病。

湿度控制

前期1-2周保持相对高湿度,3周龄至出栏应保持相对低湿度。

注意通风换气,防止高湿度环境引发疾病。

饲养密度

雏鹅阶段每平方米饲养密度建议不超过10只,随着鹅的生长逐步降低密度。

冬季可适当加大密度至8只/平米,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拥挤。

光照管理

选择适合的光照程序,补充光照以利于雏鹅的生长发育。

在母鹅临产时延伸光照时刻,影响母鹅早开产。

饲料选择与管理

选择优质饲料,注意饲料搭配,以青绿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

根据鹅群的详细膘情进行恰当补料,避免过早粗饲。

疾病防治

加强养殖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

注意观察鹅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通风换气

前期育雏时高浓度的有害气体易诱发呼吸道病和腹水症,要保持通风换气。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东北地区冬季白条鹅的养殖成功率,确保鹅群健康生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