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在海水里的养殖方法如下:
选择养殖地点:
理想的养殖地点应选在交通方便、远离工业区无污染、风浪平静、潮流通畅、地势平缓、退潮不超过4小时、含沙在80%左右、低潮区滩涂或围垦区内的池塘、滩地。滩涂地养殖需翻滩改土,处理泥沙,防洪防水。池塘养殖需修整堤坝、水闸,消毒处理,过滤海水等。
消毒场地:
放苗前1个月先排干池水,连续曝晒养殖池15天以上,每亩用20kg漂白粉消毒(氯含量25%~28%)。消毒后用筛网过滤海水,进水浸泡2~3天,重复2~3次,清塘后进水深30~50cm。每2~3天用尿素0.5~1g和过磷酸钙0.1~0.5g作基础饵料,使水色呈浅褐色以保证蛤蜊的健康和稳定生长。
育苗播种:
蛤蜊繁殖期在初夏,随种类和地区而有差异,辽宁、山东等地的产卵期在7~8月;江苏、浙江、福建在6~7月;广东、广西在5~7月。花蛤产卵期的海水表层温度约在27℃~29℃,胚胎发育最佳水温为26℃~28℃。播苗时间根据苗种大小确定,一般情况下,幼苗在4-5月,中苗在12月至来年春季,大苗在产卵前。播苗有两种方法:干播和湿播。干播在退潮后均匀撒播,防止成堆;湿播在潮未退时在潮流缓慢处均匀撒播。湿播的播种时间长,成活率高,但只适用于大中苗。播苗密度需注意,密度大生长慢,过疏产量低,需掌握好播苗密度。
日常管理:
养殖期间,要巡查种苗是否流失及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及时补苗和应对。清除敌害生物,鱼类每亩用5~8公斤茶籽饼泡水泼洒。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水温和盐度,确保蛤蜊生长的环境稳定。
喂食:
蛤蜊一般以浮游生物、藻类、水中的小昆虫等为食。可以定期喂食海藻、虾仁等植物性或动物性饲料,每日喂养1-2次,避免过度喂食。
收获:
养殖20天以上,蛤蜊可以完全吐净泥沙并成熟。收获时,可以将蛤蜊从吊笼或水池中捞出,进行清洗和分装。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在海水里养殖蛤蜊,并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