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河蟹养殖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河蟹,可以实现稻渔共生,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的效益。以下是稻田河蟹养殖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要点:
稻田选择与工程准备
选择稻田: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便利、保水力强、土质以砂壤土最适宜的稻田,面积以2~10亩为宜。
开挖蟹沟:
在田块四周距埂1~2米处挖宽2~3米的复堆河,河深1米。河中建“暗岛”供蟹打洞、进食和蜕壳。在面积大的田块中间开挖呈“日”“田”等外形,宽、深均为50厘米的蟹沟,沟沟相通,面积约占10%。
加固田埂:
利用挖沟取的土加高培厚田埂,稻田田埂做到高0.8~1.5米左右为宜。
安装进出水口:
进出水口分别建在田块两端,用涵地基要夯实,进排水口用聚乙烯网片密封,再建一道竹栅加盖网片,防蟹外逃。
河蟹养殖管理
清田消毒:
苗种放养前1个月,将复堆河及蟹沟内的水排干,曝晒数日,再灌水5~10厘米深,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对水全池泼洒。
苗种放养:
养殖成蟹的,一般在3~4月,水温5~10℃时,选晴天将10克左右规格的蟹种约5公斤放入复堆河内;培育幼蟹的,通常在5~6月将蟹苗放入复堆河内。同一田块内尽量放养同规格的蟹种,不同规格的蟹种混养时,饲料投喂要充分。
投喂饵料:
河蟹昼伏夜出,怕强光,爱安静,水温10℃以上开始摄食,15℃左右蜕壳生长,20℃~28℃生长旺盛。稻田中有肯定的生物饲料可供河蟹摄食,但要取得高产、高效必须喂一定的人工饲料。人工饲料有动物性饲料(小杂鱼、小虾、螺蛳肉等)、植物性饲料(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水草等)。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经常换水,6-7月可每周换水1次;8-9月每周换水2-3次;9月以后可每5-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1/5。每隔10天在沟、溜中施1次生石灰,使水呈5-10毫克/升。
防逃措施:
田埂要求高60厘米,宽40-50厘米,在田埂上覆双层塑料薄膜或聚乙烯网片防逃。进出水口也要装防逃棚。
收获与销售
收获时间:
根据河蟹的生长情况,一般在养殖期满后,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收获。
收获方法:
采用捕蟹网或手工捕捉的方式将河蟹从稻田或蟹沟中收获。
通过以上步骤和技术要点,可以实现稻田河蟹的高效养殖,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