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菇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菇棚建设

选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地势平坦、土壤干燥的地块。

菇棚长6米,宽2.5米,高2.5米,两端和中间砌砖,留门并安装排气孔。

搭建层架,一般为六层,架上覆盖薄膜。

栽培时间安排

最佳种植时间为每年的八月底,当日平均气温在26℃左右时进行种植。

菌丝生长60~70天后长满袋,再经过10~15天完成转色。

一般11月份出菇,春节前可出2潮花菇,春节后出1潮花菇、1潮厚菇、1潮薄菇。

培养料配制

主要原料为木屑(如梨树或其他木屑较多的树木),辅以麸皮、磷酸二氢钾、石膏粉、石灰。

培养料PH值控制在7~7.5,含水率55%~65%。

培养料要充分拌匀并翻堆,然后进行发酵。

装袋与灭菌

采用大袋栽培,将培养料装入袋中,用棉线扎口。

将装好的料袋放入常压灭菌灶,进行灭菌,温度达到100℃后保持1天半。

灭菌完成后,待料温降至70℃时出锅,运到接种室。

接种

选用优良品种,接种前对菇房和接种人员进行彻底消毒。

待料温降至28~29℃时进行接种,每袋接种3行,每行3穴,每瓶菌种接7~10袋。

发菌与转色

接种后第1~6天,关门发菌,室温不高于28℃,相对湿度不高于70%。

第7天翻堆,第7~14天,每堆堆5层,保持室温24~27℃,每天通风2~3次。

第20天脱去外袋,用牙签刺孔,第21~29天,穴间菌丝相连,保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70%以下。

第30天,用毛衣针刺孔,第40天,用筷子刺孔,第50~60天,排出袋内积水,促使花菇形成。

催蕾与育花

将已转色的菌袋移入菇棚,白天盖膜增温,晚上打开菇棚降温,造成昼夜温差。

连续处理3~4天,使菌丝扭结形成原基,然后进行精细管理,保持棚内温度15℃±3℃,空气湿度50%-60%,加强通风和光照。

采收与加工

花菇菌褶尚未完全展开,边缘内卷形成“铜锣边”时为采收适期。

采收后及时烘干,分级包装,置于干燥处贮藏。

养菌与补水

每采完一潮菇后,升高棚内温度到24~27℃,湿度为75%~85%,养菌7~10天。

养好菌后补水,使菌袋含水率达到50%~55%,从第三次补水开始,每次补水时需添加菇类营养素。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花菇,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