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虾蟹初期怎么养殖好

养殖虾蟹初期是一个关键阶段,需要特别注意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建议:

水质管理

肥水:开春时,水质肥水至关重要。建议补充纯正硅藻种和芽孢杆菌,以便虾蟹苗入塘后有天然饵料。保持水质活、爽、亮,水色以茶色为佳,透明度保持在30-40cm,pH值稳定在7.0-8.5,日变化不超过0.5,水体溶氧稳定在5.0mg/L左右,底层池水溶氧稳定在3.0mg/L以上。

培藻补菌:在放苗30天以内,注意少量多次的追肥培菌,前十天每三到五天追一次肥,后20天每七到十天追一次肥,以保持藻相和菌相平衡,稳定水质。

补充钙质:虾蟹放苗后需要大量钙补充,特别是螃蟹,一壳二壳期间钙不足容易造成脱壳不遂。可以通过泼洒石灰水或添加钙质饲料来补充钙质。

饲料投喂

循序渐进:投喂饲料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饲料量,同时配合保肝护胆的药物,增强虾蟹体质。

优质饲料:放苗15天以内,在培藻的基础上,培育适量的浮游动物,为苗种提供高品质的开口饲料,提高虾苗的成活率。

合理投喂: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和蟹的活动情况,遵循“四看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疾病防治

观察保护:注意蜕壳的观察和保护,特别是在河蟹大量进入第一次蜕壳高峰时,每天早晚巡塘,泼洒芳钙等保护剂,提高蜕壳成活率。

水质调节:定期换水,保持水质干净,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使用微生物制剂结合底改,进行水质调节和底质改良。

防逃措施:做好防逃工作,防止虾蟹逃逸,确保养殖成功率。

其他管理

选择水源:选择水流畅通、无工业污染的水源,建好沉淀池,待水质净化后再加注新水。

种植水草:在池中种植水草,如伊乐藻、苦草等,提供虾蟹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同时也有助于水质稳定。

混养:根据当地条件和设施,可以考虑混养模式,如河蟹与青虾、翘嘴红鲌等混养,提高水体利用率和养殖效益。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虾蟹养殖初期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为后期养殖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