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的养殖方法如下:
选地
栽植地:选择土层厚度超过60厘米的湿、暖、阴、肥地块,如坡耕地、山弯、山谷、河岸等。
育苗地:要求土层厚度60cm以上,壤土或砂壤土,pH值5.0-7.5,排灌条件良好,肥力中等水平以上,地形平坦或坡度在10°以内的均匀坡地。
整地及开挖定植穴
整地:每年1—2月将种植地全面翻挖,表土在下,底土在上,晾晒1周后,开挖定植穴。
定植穴:长、宽、深均为40厘米,打碎表土、拣除杂草根和碎石。在定植穴底每窝施0.5公斤过磷酸钙和2.5公斤腐熟农家肥,回填10厘米厚的表土,与肥料拌匀后,再回填10厘米厚的表土。
母竹挑选及处理
母竹选择:选挖1~2年生、无病虫害的壮竹作母竹。挖取时不能伤及两侧的笋芽和竹篼的须根以及竹节上的侧芽,竹秆上必需保留2个以上的侧芽,竹秆长70厘米左右。
处理:栽植前用清水浸泡12小时以上。
栽植方法
栽植密度:每亩地栽40窝,每窝栽1~2株,株行距为4米×4.2米。栽竹时光为2月下旬至3月中旬。
全笼罩栽植法:在定植穴内沿上坡方向开一条40厘米长的斜沟,将母竹顺着斜沟斜放于定植穴内,节芽向两侧,头部深、秆端浅。竹篼不能与底肥接触,用细土将竹头竹秆履盖,只露出秆梢一个竹芽,适度踩紧泥土,浇足定根水,再盖一层细土与地面呈碟外形。用农膜笼罩住定植穴,压紧农膜四面,成活率普通可达90%以上。
传统栽植法:用一端带尖的钢条钻通母竹的竹节后,向预备好的定植穴内边浇水边翻土,拌成泥浆,再向定植穴回填10~15厘米厚的表土。
抚育管理
灌溉排涝:对慈竹幼林,如遇久旱不雨,土壤水分不足时,应及时灌溉;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应及时挖沟排水。
间作:造林后郁闭前可间种豆类、花生、绿肥等矮秆作物,以耕代抚。间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应埋于林地作有机肥。
除草松土:未间种作物的新造竹林,在郁闭前,每年要除草松土两次,第一次在5月-6月,第二次在8月-9月间进行。除草松土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竹蔸、笋芽和嫩笋。松土深度5cm-15cm为宜。
施肥:对于2年生以上的幼林施肥,各种肥料都可使用。迟效性的有机肥料,如厩肥、渣肥等,最好在秋冬季节施用;较速效性的有机肥(如饼肥、人粪尿等)应在春、夏季节施用;速效性的化肥(如尿素、碳胺、复合肥等)应在夏季施用。施用迟效性有机肥料,可在竹丛四周开沟或挖穴,施后盖土,也可直接撒在林地上,但要盖薄土一层。速效性化肥或人粪尿等,最好在夏季竹子生长季节施用。施用速效肥料要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
病虫害防治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竹林内的杂草和病虫害,保持竹林清洁。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竹林管护
造林成活率低于85%的,应及时补植。
造林后的1年-3年,应严格禁止在新造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