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蛭怎么繁殖

水蛭的繁殖过程如下:

交配

水蛭是雌雄同体,但必须通过异体受精来繁殖。交配一般在1~2.5厘米的小石块、杂物或疏湿的土壤下面进行。交配时,两条水蛭的头端方向相反,各自的雄性生殖器对准对方的雌孔。

产卵茧

交配后一个月,种蛭开始产卵茧。产卵茧由生殖孔分泌的2层粘液形成,包在生殖孔周围。卵存于茧壁与身体之间的空腔内,并向茧中分泌蛋白液。亲体逐步向后方蠕动退出,形成卵圆形的卵茧。卵茧大小一般为22~33mm×15~24mm,重1.1~1.7g。

孵化

卵茧在平台中土层内数小时变硬,茧壁外层泡沫风干,形成蜂窝状或海绵状的保护层。卵茧产出后16~25日孵出幼蛭。

人工养殖环境

人工养殖时,为提高水蛭的繁殖成活率,需要将卵茧选出来,放在适宜的环境下集中孵化。养殖池应建在避风向阳、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池塘消毒宜采用强氯精等药物,不能使用生石灰及其它有害药物。池宽5~8m,水面宽3~5m,长10m左右,水深可保持0.5—1m。水面四周设宽0.5—1m的平台,池塘溢水口低于平台3~5cm,平台高出水面2~10cm。平台用土为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便于水蛭打洞产卵茧。

种蛭的选择与放养

选择健壮粗大、活泼好动、2冬龄、体重20~30g的成蛭作为种蛭。种蛭入池时间在4月上中旬,放养量视平台面积及水体容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平台可放种蛭1.5kg,约40~50条。种蛭入池前须用漂白粉消毒,药液浓度8~10mg/l,水温在10~15℃时,消毒20~30分钟。池内要有充足的螺蛳、河蚌等饵料生物供种蛭取食,池水水质保持肥爽。

幼蛭的繁育

每条种蛭都同时具备雌雄生殖器官,交配后一个月左右开始产卵茧。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以免惊扰正在产卵茧的蚂蟥。卵茧孵化后,幼蛭开始独立生活。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狮的血液和汁液,在一个蚌的体内,会钻入数10~100条幼蛭。随着幼体的长大,它们会吞食蚌、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蛭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水蛭的人工繁殖。在整个繁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提供充足的饵料生物、控制适宜的水温是提高繁殖成活率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