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的养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场地选择

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有少量淡水注入的泥砂质滩涂作为养成场地。潮位以中、低潮区为宜,尤以小潮干潮线附近最好。滩面平坦宽广,泥砂底,含砂量在50%以上,海水相对密度为1.010-1.025,最好为1.015-1.024,无工业污染,无鱼粉加工厂排污或生活污染。

池塘建筑

平地筑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倾斜度5%左右,池形为长方形。池宽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料板护坡,防进退和防泥土流入池内。一个池以667平方米为定,铺设滩涂砂30厘米左右,设主进、排渠道,各池塘两端设有进、排水闸门。

暂养时间

池塘暂养比滩涂暂养推迟进行,一般池水表层最高水温不超过25℃,冬季不低于5℃,10月底可进行暂养。

暂养密度

投放密度随水温下降逐渐增加。水温25℃时,每667平方米不超过2000千克;水温10℃时,每667平方米5000千克;水温5℃时,最高可放文蛤6000-8000千克。水温高,暂养时间适当缩短,水温低,可暂养1-2个月。

苗种运输

文蛤是一种耐旱性较强的贝类,冬季可耐干2-3周不死,但夏季也只能活2-3天,因此运输过程应采用干运,但要保证一定湿度和低温,切忌带水运输。

放养

放养时要选无损伤、健壮的蛤苗,注意放养密度。规格140-200只/kg的苗种,每亩放400kg左右。另外,管理期间遇到大风大浪天气,要及时加固围网。

管理

育苗用水须以黑暗沉淀、沙滤、紫外杀菌等方法处理,或用(5-10)×10^-6浓度的漂白粉处理。培育过程中用EDTA来螯合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以0.5mg/L的土霉素防治病害。在幼虫、稚贝培育期间,每天投1-2g/m³的抗菌素抑制细菌繁殖。当稚贝壳面附有聚缩虫时,投2-4g/m³呋喃唑酮控制聚缩虫的繁殖,效果较好。往饵料池内泼洒4-6g/m³青霉素,链霉素也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

收获

成贝养成一般放养壳长1.5cm—2.5cm的文蛤苗,养殖2—4年收获。这种养殖方法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也不能适应文蛤不同生长期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因此,应改“一养到底”为“三级放养”,即在中潮区的中部建小苗育种场,放养壳长1.5cm的贝苗,当年可长至3cm此为第一级放养;在中潮区下部建大苗育种场,放养壳长3cm的苗种,当年长至壳长4.5cm左右,此为第二级放养;在低潮区建成贝养殖场,放养壳长4.5cm的大苗,当年可养到壳长6cm以上的成贝,此为第三级放养。这三级分别由三个养殖场承担,实行专业化管理,流水养殖,都能做到当年放养当年受益。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文蛤的养殖,并在保证文蛤生长环境优良的情况下,提高养殖效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