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猪的养殖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场所选择、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生产管理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选择场所
选择地势开阔、通风向阳的场地,有利于猪的生长和健康。
使用水泥、混凝土、砖块建造猪圈,配置食槽、水槽、排粪沟及通风孔,并在养殖前进行清洗消毒。
提供食物
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体重选择适宜的饲料,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在水料中长期添加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力功能的中药、多维和促生长的药物,保证小猪营养充足。
疾病防控
狠抓消毒,猪场大门口地面喷洒“熟石灰+5%烧碱”,2天1次;生产区主干道、猪舍内脏道喷洒5%烧碱,2天一次;转猪后,空栏用5%烧碱泡洗2次,延长干燥时间。
及时淘汰有疑似非瘟症状的猪,对轻微精神差、食欲差的猪进行护理或灌药处理,每栏猪之间留一空栏,防止猪只口鼻接触。
生产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和管理制度,包括繁殖、饲料、疫苗接种、病害防控等各方面。
后备种猪转入后备培育舍时应事先空置若干猪栏,及时将受排挤、竞争力弱的猪隔离出来饲养,保证后备种猪均衡发育,提高育成率。
适度运动和保护肢蹄,采用带有运动场的半开放式猪舍,猪舍地面铺上软质垫料或垫草,采用生物发酵垫料饲养后备种猪,有利于种猪肢蹄保护。
其他注意事项
周边3公里内的猪场都清场无猪,降低疫病风险。
养殖猪需要较高技术含量和耐心,注意选择合适的品种和健康的种猪。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剩余猪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