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鳗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池塘设置与消毒

池塘面积通常在5~10亩,水深1~1.5米,池壁最好用水泥砌成,池水应距池面30厘米以上。池塘要求排灌方便,进出水口要有严密的防逃设备。放养前,鱼池应进行清整消毒,一般每亩放养5~20克体重的鳗种2000~3000尾,并可搭配少量鲢、鳙鱼种。

水质管理

鳗鱼在溶氧量为5~10毫克/升,pH值7.2~9,透明度20厘米左右的水质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需要定期检测池塘水的pH值、溶解氧含量、温度等指标,保持水质稳定。如水色变为暗褐色、黄褐色或乳白透明色,说明水质已变坏,此时应排出部分旧水,注入新水。如发现鳗鱼集中在水面并围绕池塘边转,说明水中的溶氧量不足,此时应启动增氧机增氧。

饲料投喂

饵料可分鲜活饵料和配合饵料。鲜活饵料一般为鱼肉、蚯蚓、蚌、蚬肉等,如用鲜鱼时,可先将生鱼用开水烫成半熟,以后用铁丝或细网串挂,也可将其放在铁丝笼中。配合饵料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一般为鱼粉(也可用螺、蚬、蚌等肉糜或蚕蛹等),占饵料总重量的60%~70%,并混以20%~25%的碳水化合物(如麸皮、豆饼粉)。为防止饵料在水中很快散失,一般加入黏合剂,现在一般多用山芋粉(即甘薯粉),将其煮熟成糊状,再将鱼粉等拌和进去。放置饵料的食台,除使用铁笼外,也可使用其他鱼用食台,位置最好固设在水的表层。喂食时间和次数均同于鳗种培育。

分级饲养

一般每隔1个月要分疏一次,以便使同池塘饲养的鳗鱼规格整齐、密度适宜。分疏时,可使用光滑的鱼筛间格,并用水花淋洒鳗鱼,使它们活跃起来,自然滑过鱼筛间格。

病害防治

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一旦发现鳗鱼出现异常,应立即隔离病鱼,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疾病的蔓延。

环境控制

鳗鱼喜欢温暖、湿润且流动的水体环境。养殖场通常选在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河流或人工渠道旁。养殖场的耗水量很大,因此水量一定要充足,一般养成1千克食用鳗需水约25立方米。适宜的水质是pH值7~8,透明度20厘米以上,无工业污水危害。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成鳗养殖,确保鳗鱼健康生长,最终达到商品规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