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菇的养殖方法如下:
选地:
慈菇适合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土壤pH值在6.5-7.0之间最为适宜。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的沙围田种植,不宜在有咸水的地方种植。
施足基肥:
种植前一般每亩施绿肥2500公斤或猪牛粪1000公斤作基肥,1周后种植。同时,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30-37.5吨过筛的腐熟农家肥,待种。
育苗:
慈菇以球茎繁殖,各地都可以进行育苗移栽。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球茎会发芽成为幼苗,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抽出葡匐茎。当分株具有3-4片叶子时,就可以拔出移植。育苗地选在近水口边或排水良好水田的一角,四周筑田基,按株行距2~3厘米插下,菇芽向上,保持有10厘米的水面。每亩需育种地约12平方米。
种植:
一般安排在8月8日至9月20日种植,株距21厘米、行距50厘米,亩植6500株左右。田面要求平整,有浅水,挖好排灌坑。种植时要求浅插,有利于苗早生快发。每隔一行假植2~3株作备用苗,以便及时补缺,保证全苗。
田间管理:
慈菇在整个生长期都应该保持浅水5-10厘米,以防止干旱。在定植后一个月左右,要进行中耕和除草,直到慈菇长到有8片左右的叶子时,就需要开始将外围老叶剥除,每株保留4-5片大叶。之后每隔20天剥一次老叶,最后一次剥叶在圈根后2-3天进行。之后就任其生长,不再剥除老叶,以增加光合作用。为了去除老葡匐茎、集中养分、促进新生葡匐茎和球茎形成,一般在立冬前后,在植株周围7厘米处用镰刀插入土中割断部分葡匐茎,使养分集中,促进球茎膨大,这个过程称为圈根。
施肥:
慈菇的施肥以基肥为主,一般使用腐熟堆肥,并结合少量草木灰和过磷酸钙作为基肥。追肥的时机要根据植株的生势而定。一般进行三次追肥,第一次在定植后约20天进行,第二次在长势发展到40天左右进行,第三次在圈根前三天进行,称为壮尾肥。每次每亩施用农家肥约1000公斤。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慈菇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有病虫害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方法,如使用兴棉宝、乐果等农药进行防治。
适时收获:
慈菇成熟后应及时收获,以免过度成熟影响品质和口感。收获期集中在每年春节前10天左右。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慈菇,获得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