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蚌的养殖方法有以下几种:

吊养

将体长3~5厘米以上的蚌,翼部钻孔,用尼龙丝吊养于合适的水域中,吊养的深度为9~15厘米。

底养

将幼蚌直接放养在河道或池塘中。

箱养

将幼蚌放在网箱中培育,网箱底铺薄膜、铺泥,每个网箱放养幼蚌150~200只,每亩水面放养数量要视水域情况而定,一般每亩放养1.5万~2.5万只。

土池养殖

在有高低水位差处挖些小土池进行幼蚌培育。

大水面小网箱培育

培育水体面积应在10亩以上,水深1.5~2.5米。稚蚌入箱前3~5天,应先施基肥,培肥水质,使水色呈淡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稚蚌在体长3.0厘米前,水质不能过肥,否则稍高的氨、亚硝酸根离子浓度就会抑制其生长。采用40cmx40cmx10cm小网箱培育幼蚌,网箱吊在水面下30~40厘米富含饵料生物的水层中。培养幼蚌一定时间后,根据养殖情况,应多次、及时将幼蚌按大小分级;分级培养幼蚌,幼蚌生长整齐,多出合格手术蚌。培育过程中,应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变化及时追肥,向网箱内投喂豆浆,向水域内投施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肥水,有力保证幼蚌正常生活需要的营养。养殖3~4个月,幼蚌可长至6~8厘米,此蚌去泥暂养10~15天后,可作为育无核珍珠手术蚌;育有核珍珠手术姊则需要幼蚌长至14厘米以上。

三角帆蚌的幼体培育

幼蚌由寄主鱼体脱落后,应用捞鱼工具将鱼全部捞出,保持流水通畅,并通过施肥的方法,逐步增加水源水的肥度。约每小时每池交换水0.5吨左右。经10~15天的培育,在池中可少量添加些养分上,养分上可用晒干碾碎的肥水池塘底泥。也可用20%发酵后的鸡粪或猪粪加80%的松上拌和匀称而制成。每次只洒薄薄的一层,每星期洒一次,每平方米幼蚌密度掌握在一万只左右。如过密则应适当分开。每天在池中用竹棒搅动一次,搅动前要减小水的流量,防止幼蚌在搅动时由出水口溢出。幼蚌在繁殖池内一般要经过二个月的培育,然后进行分池培育。

建议

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根据养殖水域的条件和幼蚌的生长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养殖方法。例如,大水面小网箱培育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水深较深的养殖池。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透明,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氧量等,及时清理池塘中的残饵和排泄物,防止水质恶化。

饲料管理:根据河蚌的生长阶段和天气变化,合理投喂饲料。幼蚌阶段可适当增加投喂量,成蚌阶段则适当减少。夏季高温时,适当增加投喂次数,以满足河蚌对能量的需求。

日常管理:每天巡塘,观察河蚌的生长情况、水质变化和是否有病害发生。及时调整养殖密度,保持池塘合理的负载量。

病害防治: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预防病害发生。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及时采取措施治疗,防止病害扩散。

捕捞与运输:根据市场需求和河蚌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捕捞。捕捞时动作要轻缓,避免损伤河蚌。运输时要注意保湿、防晒和防震,确保河蚌的品质和成活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