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怎么过渡养殖

牛蛙的过渡养殖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蝌蚪时期

刚孵化出的蝌蚪体小、黑色、游泳能力差,在孵化池中饲养10天左右才能转入蝌蚪池中。

在蝌蚪下池之前,水池要清洗干净,并用200PPM的漂白粉消毒,如果是泥土池,则要用生石灰(每亩75KG)消毒,过7天生石灰药效消失(并经试水),再放入蝌蚪。

幼蛙时期

蝌蚪变态后应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一般刚变态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80-100只。变态30天后,体重达25—50g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30—50只。为防止残食,根据大小及时分级饲养。

成蛙时期

成蛙池一般以300平方米为宜,池水深度保持1—1.2m。池内陆地杂草丛生(也可种农植物),有进出水口,要建立防逃墙,高度1.5m左右。每平方米可养殖10—20只。成蛙的饵料和幼蛙一样,但投喂量较大,5—6月投5%,7—8月投20%。

野外粗养

全天然放养:包括水库养殖、沼泽养殖、湖泊养殖、河道养殖、稻田养殖等。这些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饵料和其他自然条件,圈定一定的养殖范围,投放牛蛙种苗,适当增喂饵料,定期采收和捕捉。

半粗放饲养:结合人工饵料和非农耕地,采取人工方法建造池塘,进行集约化精细管理。根据饲养场地的差别,可分为池塘养殖、场区养殖、庭院养殖、室内养殖、恒温养殖等。

集约精养

池塘建设: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池塘面积以300 - 1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 - 1.5米,池埂坡度1:2.5,池底平坦并向排水口略有倾斜。在池塘四周设置1 - 1.5米高的防逃网,防止牛蛙逃逸。同时,要搭建遮阳棚,为牛蛙提供栖息和避暑的场所。

种苗选择与放养:选择健康、活泼、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牛蛙种苗。一般每平方米放养2000-3000只蝌蚪,种苗放养前需用3% - 5%的食盐水浸泡10 - 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

饲料投喂:蝌蚪期主要投喂蛋黄、豆浆、浮游生物等饲料,每天投喂2 - 3次,投喂量以1 - 2小时内吃完为宜。幼蛙及成蛙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如小鱼、小虾、蚯蚓、昆虫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1 - 2次,投喂量根据牛蛙的体重和摄食情况灵活调整。

日常管理:包括水质管理、巡塘检查、疾病防控等。水质管理要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pH值在6.5 - 7.5之间。高温季节每3 - 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三分之一左右;平时每周换水一次。同时,可在池塘中种植适量的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葫芦等,以净化水质和提供栖息场所。

稻田生态养殖

养殖密度:每亩投放20克的牛蛙苗1800到2500只,避免密度过高导致互相残杀。

水源卫生:保证稻田灌溉水源的干净卫生,不能放农药水、石灰消毒水、生活排污水等。

防逃工作:做好牛蛙防逃工作,每天巡逻3次以上,防止牛蛙逃出养殖的稻田。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牛蛙的有效过渡养殖,提高养殖效率和成功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