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鲈鱼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养殖环境准备
池塘面积:8~12亩,水深2米左右,沙壤土底质,淤泥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倾斜。
水源: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水质良好。
排灌水系统:完善,设进、排水闸,不重复使用养殖水。
增氧设备:每1.2~1.5亩水面配备1台增氧机,配置抽水机以保证随时可更换新水,柴油发电机以防停电池塘缺氧。
清塘消毒:干塘、清淤和曝晒,放苗前半个月进行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150斤或使用20毫克/升漂白粉带适量池水消毒。
鱼苗暂养和放养
暂养:从海区捕捞的鲈苗体长1.5~2厘米,要经过淡化至盐度4‰~7‰后方可投入盐度1‰的暂养池暂养过渡。暂养密度每平方米水体3000尾,根据鱼苗大小调整密度。
放养:放养密度每亩约8000尾,选择晴天中午放苗,此时水温、溶氧较高可减少鱼苗不适。放养前10~15天放水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80~100公斤,隔天另加漂白粉5公斤,化水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
投喂管理
饲料:鲈鱼是杂食性鱼类,可以投喂小鱼小虾、人工饲料等。投喂量应根据鱼体大小和养殖密度进行调整,每天投喂3次,每次投喂量让鱼三分钟内吃完。
饵料种类:可以投喂红虫、卤虫、新鲜的鱼糜等,随着鱼体生长,逐渐增加颗粒饲料的比例。
水质管理
换水:每天换水量要达30%以上,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换水时要注意水温变化,避免水质突然改变造成鱼类死亡。
增氧:鱼苗期可适当开动增氧机,随着鱼体长大,增氧机的使用次数愈趋频繁,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
生物制剂:适当施放生物制剂,保持水中溶解氧含量,减少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预防疾病的发生。
疾病防治
消毒:在放养前进行池塘消毒,放养后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剂。
饲料管理:控制投饵量,避免暴食,减少肠胃病的发生和水质污染。
环境控制:保持池塘环境稳定,避免温度波动过大,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中华鲈鱼的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