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鲟鱼的养殖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环境选择、水质要求、水温与光照、养殖池设计、放养与管理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养殖步骤和建议:
环境选择与建设
水质要求:鲟鱼对水质要求极高,必须保持清洁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每升6~8毫克,其他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也应符合相关标准。
水温与光照:鲟鱼适应的水温范围较广,最佳生长水温为20℃~28℃。夏季高温时,养殖池上应合理搭建遮阳棚,避免水温过高。
水深与氧气:养殖水域需要提供适宜的深度,以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水深应保持在1.0米至1.8米之间,并配备供氧设施,如增氧机。
养殖池设计:养殖池应光滑平整,面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一般在50平方米至400平方米之间,池深1.0米至2.0米。进排水系统应独立设计。
放养前准备
消毒与清理:养殖池在使用前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干塘日晒。放养前2周注水,水深为2米。
水质处理:水质要求无污染的江河水,PH值7.2~8,透明度20~40厘米。使用前需经过沉淀过滤。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鱼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的鱼种,每亩放500尾。放养前要消毒,确保鱼苗健康。
鱼苗培育
苗种培育池:可以使用圆形玻璃缸或正方形的水泥池,直径3~5米,深1.5米,池底坡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贴瓷砖,水深0.6~1米。
放养与管理:放养前要清洗水泥池,泼洒石灰溶液浸泡一周,之后洗刷干净,再换清水浸泡几天。放养健康鱼苗,放养鱼苗水深在30厘米左右,注意要温水养殖。每天定时喂食、消毒食物、打捞食物残渣,水质不干净时要赶紧换水。
喂养与管理
饲料:鲟鱼是食肉鱼类,主要吃水底生物,如小鱼虾、昆虫幼虫、养殖的饲料虫等。也可以喂食人为配制饲料,如骨粉、鱼粉等。
投喂:投喂量要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灵活掌握,每天2~4次。注意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水质恶化和鱼类生长缓慢。
疾病防治:加强疾病防治,定期检查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避免疾病传播和死亡率上升。
环境保护与科学管理
环境保护:利用山区丰富的山泉水,水质好、溶氧高、落差大等特点,在水源地附近修建鲟鱼养殖池。同时,采用工厂循环水系统(RAS)进行养殖,确保水质清洁和环境友好。
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定期检测水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使用过滤器、增氧机等设备。
通过以上步骤和建议,可以有效地进行淡水鲟鱼的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治,确保鲟鱼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