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鲮怎么养殖

土鲮(学名:Cirrhina molitor)是一种暖水性鱼类,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尤其是珠江流域。以下是关于土鲮养殖的一些关键点:

养殖环境

土鲮是暖水性鱼类,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5℃至30℃。当水温超过31℃时,食欲减退;低于14℃时,聚集在深水区减少活动;低于13℃时,停止摄食;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

土鲮对溶氧量要求不高,即使在溶氧量低于1毫克/升的情况下仍能正常摄食,但在20℃至28℃时,溶氧量低于0.24毫克/升时可能会出现窒息现象。

饲料

土鲮是杂食性动物,鱼苗孵出4天后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和小型枝角类),10天后开始摄食浮游植物,40天后以浮游植物为主。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也可以摄食米糠、花生麸等饲料。

养殖密度

土鲮可以高密度放养,一般每亩可以放养约1000尾。

养殖设施

养殖池塘的面积一般5-8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厚度约20厘米,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

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前需进行干塘、晒池,并用漂白粉进行消毒。鱼苗下塘后5-7天以清水为主,随后可适当施肥,如鸡粪颗粒,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养殖管理

土鲮养殖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塘、分塘和成鱼养殖。发塘阶段主要以豆浆和菜饼为饲料,培育1万尾鱼苗需0.5公斤黄豆。分塘后,根据养殖条件和鳜鱼吃食量有计划分养,最终养成200克的商品规格。

繁殖

土鲮在夏季繁殖,鱼苗经过一年两阶段的培育,可以成长为体重5至10克的鱼种,年底或翌年放入成鱼塘套养,进一步成长为50到100克的中等规格鱼种,第三年放入成鱼塘混养,最终成长为200克的商品规格。

经济效益

由于土鲮的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特点,其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夏季上市的鲮鱼通常是2周年的鱼,而秋季上市的则是经历了三个秋季的“三秋鲮”,一般体重在250克左右。

通过以上步骤和管理,可以有效地进行土鲮的养殖,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