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葱的养殖方法如下:
栽培季节
露地在春、秋两季种植,保护地除夏季外全年可种植,也可夏季覆盖遮阳网种植。
一般播种后60~80天采收,移栽后30天可陆续采收。
栽培技术
精细整地: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而疏松、地势平坦、排灌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土壤pH以6~8为宜,不宜与葱、蒜类连作。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清地进行精细整地,要求达到地平、土细。结合耕地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的鸡粪3000~4000千克、磷酸二铵20千克整平畦面,做成1.5米宽、8~10米长的畦,夏季和低洼易涝的地块要做成高出地面15~20厘米的高畦,四周有排水沟。
种子处理:野葱一般采取干籽播种,但播种前将种子浸种和消毒,能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幼苗生长也整齐,并可预防病害。方法是先将种子在凉水中浸泡10分钟,除去秕籽和杂质,再放到65℃左右的温水中,并不断搅拌20~30分钟;或者在5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20~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稍晾晒后播种。
播种: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条播间距10厘米覆土1.5~2厘米厚;每667平方米用种2~4千克,8月上旬开始露地播种。播前浇透水水渗后整平畦面,将种子均匀撒播于畦面覆细土0.8~1厘米。
幼苗管理
播种10天以后,珠芽开始发芽出土,到10月上旬可施一定量的清粪水,田间除草只能人工清除,不能用锄头铲出以伤幼苗。
移栽:8月下旬播育种的珠芽幼苗,可在12月份至第2年的2月移栽,因苗弱,鳞茎不大,效果不好,若在第2年的10月上旬移栽,这时地下鳞茎直径已达0.2-0.5厘米,地上部分也较壮实,移栽效果好。
田间管理
施肥:根据野葱特有的生长发育和需肥规律,施肥的原则是勤施有机肥,少施或不施无机肥料,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用1000-1500千克/667平方米,追肥用清粪水淋窝,每月2-3次。当移栽至大田的苗转青后,就可施用清粪水淋窝,因施入无机肥料后,野葱虽长势较好,但辛香味减退,影响品质和市场销售。
中耕除草:中耕是为了给野葱根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野葱鳞茎、根系大部分分布在0-15厘米范围内,表层土壤状况,直接影响野葱鳞茎、根系的生长,中耕可以改善通气状况,结合野葱田间生长、气候、土壤及杂草滋生情况确定中耕次数,操作时要格外小心,不要损伤野葱鳞茎、根系。
适宜环境
野葱较耐低温,能在露地安全越冬,在高温炎热的夏季进行休眠,生长适宜温度为12~23℃,气温超过25℃和强光下,植株老化速度加快,叶色发黄,气温在10℃以下,植株生长缓慢,耐旱不耐湿,一般空气相对湿度60~70为宜,对光照强度要求较低,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土壤相对湿度70~80为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较好。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以成功养殖野葱。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浇水频率和施肥量,以确保野葱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