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牛的饲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饲养管理目标
14--15月龄参加配种,参配体重需达到380kg以上,注重体尺增长。
保持适宜膘情(2.8-2.9分)。
24月龄产犊,产犊时体重应达到550公斤。
饲养管理总则
保证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
保证充足、新鲜、清洁的饮水。
保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定期消毒,预防疾病发生。
定期测量奶牛的体尺、体重,评价生长发育状况,调整饲养方案,并将测量记录填入奶牛谱系。
哺乳期犊牛的饲养管理
犊牛期(断奶-6月龄)的饲养管理要点:
严格执行饲养方案,做好断奶阶段的过渡饲养,60日龄结束哺乳期。
随着犊牛月龄增长,逐渐增加优质粗饲料喂量,选择优质干草与苜蓿供犊牛自由采食,6月龄前禁止饲喂青贮等发酵饲料。
做好断奶犊牛过渡期的饲养管理,减少由于断奶、日粮变化及气候环境造成的应激。
犊牛满6月龄,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达到4.5公斤/日;粗蛋白达(540-580)g/日,钙达(22-24)克/日,磷达(14-16)克/日。犊牛混合料喂量(2.0-2.5)公斤/日。
育成牛的饲养管理
育成牛根据生长发育及生理特点可分为(7-12)月龄和(13-15)月龄。
日粮以粗饲料为主,每天混合精料(2-2.5)kg,干物质采食量达到7.8kg。粗蛋白(640-720)克,钙达(35-38)克,磷达(24-25)克。
注意观察发情,做好发情记录,以便适时配种。
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牛的营养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妊娠到预期产犊前60天和妊娠期最后60天。
在第一阶段,饲粮设计应考虑生长,并避免脂肪的沉积。如果饲喂高能低蛋白饲粮,配种母牛就易于在腹下沉积脂肪,这对未来的繁殖性能将有一定的影响。
高水分饲料(例如牧草和青贮类)的消耗量可以通过假定后备母牛的采食能力为其体重3.0%的风干物来估计。
饲养模式
哺乳期犊牛在犊牛岛内单独饲养,断奶后按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分群,采用散栏饲养的管理模式。
饲料选择
后备牛的日粮能量密度必须能够满足日增重1.75-2磅(800-900 g),或者130 kcal代谢能/磅代谢体重(BW0.75)。
可以采用高精料的精准配方日粮来成功饲养后备牛,精准饲养方案可以降低饲料成本、减少营养物质排放,并且在不影响后备牛生长和后期产奶的情况下提高饲料效率。
饮水和饲料管理
后备母牛生长饲粮中的水分含量不能超过50%,这包括限制饲粮中青贮和青绿饲料的含量。在后备母牛的青绿牧草中添加干草也是较好的办法。
疾病预防和健康检查
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
对后备牛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确保其生长发育正常,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通过以上这些详细的饲养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后备牛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降低饲养成本,最终实现高效、健康的奶牛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