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建造
选择地势平坦、环境清洁且靠近水源的地方搭建大棚。大棚的大小视栽培规模而定。
大棚要有良好的保温措施,建议使用双层空心墙,并做好通风措施。地面向下挖50cm,棚顶覆盖无滴膜保温,也可以利用冬暖蔬菜大棚种植猴头菇。
原料配方
栽培原料可以选择棉子壳、麸皮、石膏和过磷酸钙等。不同的配方适用于不同的栽培需求,例如:
棉子壳90%、麸皮8%、石膏1%、过磷酸钙1%。
棉子壳58%、杂木屑30%、麸皮10%、石膏1%、过磷酸钙1%。
将这些原料混合搅拌后,浇水搅拌均匀,要求含水量在65%左右,不宜过多或过少。
装袋灭菌
调配好培养基质后,选择聚丙烯塑料袋作为培养袋,规格为15×32cm,每袋装入基质8两到1斤,适当压紧并用细绳扎紧。
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可以选择常压灭菌(将栽培袋放入灭菌锅中,加热至100度,持续10-12小时,停火焖5-6小时)或高压灭菌(放入高压灭菌锅中,保持压力1.2-1.5千克每平方厘米,2-3小时)。
接种
将灭菌冷却后的栽培袋送入接种室,使用克霉灵等杀菌剂喷雾消毒。
接种时,工作人员需经过消毒,先将菌种瓶外表消毒灭菌,去除上层老菌丝,然后将菌丝接入栽培袋中,封口要连贯迅速,每瓶种菌可接种30袋。
培养管理
接种后,将栽培袋搬至温度为25~28℃的环境中培养,保持环境干燥和通风。
菌丝长满后,进行转接以扩大菌种数量。
子实体开始形成后,温度控制在16-20℃,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并及时拔去棉塞,将菌瓶卧放在栽培架上。
采收
猴头菇在子实体完全成熟前采收,标准是子实体大小基本长足,坚实,孢子还未散发,菌刺1—1.5厘米长。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完成猴脑菌的养殖。注意在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温度、湿度的控制,以确保猴头菌的生长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