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蚌的人工养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低潮区围网养殖
选择潮流畅通、浮游生物丰富的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区养殖。
养殖区域通常选择长年水温8~30℃、盐度17~35、底质为纯沙或沙泥的区域。
具体操作包括在大潮退潮时,沿场地四周挖一条宽20~30厘米、深40厘米的环沟,将网目大小为2~4厘米、高120厘米的网片下端连同底纲埋入沟底35~40厘米,并在网片内侧每隔1.5~2米插一根长140厘米的木棍或竹竿撑起网片。
每667平方米放养1龄海蚌400~500千克或2~3龄海蚌700~1000千克。
养成期间需经常清除敌害,如玉螺、红螺等,并及时修补损坏的木桩和网片。
海蚌养至4龄,体长达9厘米以上,体重达250克左右时即可收获,通常在大潮退潮时收获。
潮间带建池塘养殖
在高、中潮区建池,池内侧用石砌直坡,池底铺细砂30~40厘米,水深保持1米左右。
设置独立的进、出水闸,进水闸应装有1~2毫米的过滤网。
放养量与围网养成基本相同,大潮期间每天应更换池水1~2次,大潮过后或水色清澈时可施尿素和过磷酸钙以促进单胞藻生长。
每次大潮应排干池水1次,捕捉鱼、虾、蟹,清除浒奇和其他敌害生物。
收获时把池水排干,观察海蚌的出入水孔,直接用手挖取。
水质管理
养殖场地应选择水质清澈、无污染、水流通畅的河流、湖泊或池塘。
保持水质清洁、透明,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氧量等。
及时清理池塘中的残饵和排泄物,防止水质恶化。
根据河蚌的生长阶段和天气变化,合理投喂饲料,如小鱼虾、蚯蚓等。
每天巡塘,观察河蚌的生长情况、水质变化和是否有病害发生,及时调整养殖密度,保持池塘合理的负载量。
病害防治
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预防病害发生。
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及时采取措施治疗,防止病害扩散。
捕捞与运输
根据市场需求和河蚌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捕捞。
捕捞时动作要轻缓,避免损伤河蚌。
运输时要注意保湿、防晒和防震,确保河蚌的品质和成活率。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并进行相应的管理,以成功养殖海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