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鹌鹑苗子的方法如下:
保温
鹌鹑苗对温度非常敏感,育雏时头2天应保持35-38度,之后逐渐降至34-35度,保持一星期后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育雏器内温度和室温相同时即可脱温。
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度为宜,温度控制不仅仅依靠温度计,更主要的是观察雏鹑的状态。
通风与湿度
通风的目的是排出舍内有害气体,换新鲜空气。只要育雏室温度能保证,空气越流通越好。
育雏的前阶段(1周龄),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干燥为宜。稍后(2周龄)由于体温增加,呼吸量及排粪量增加,育雏室内容易潮湿,因而要及时清除粪便,相对湿度55%-60%为宜。
饮水
雏鹑经过长途运输或在孵化器内呆的时间过长,曾丧失不少水分,应及时供给温水,使雏鹑恢复精神,否则会使雏鹑绒毛发脆,影响健康。
第一天0.01%的高锰酸钾水,连饮三天,以后每周饮高锰酸钾水一次。如经长途运输,第一天宜饮用5%葡萄糖水溶液。
喂料
雏鹑生长发育迅速,所需饲料营养要求高。雏鹑如在24小时出齐,则16小时开食,如在15-18小时出齐,则一般要求在24小时内开食。
饲料要求:鹌鹑食性杂,一般喂一些豆饼、鱼粉、玉米面、白菜、胡萝卜、苜蓿草、米糠,外附加一些复合维生素、抗菌素及微量元素就可健康生长。一般建议每天投喂四次即可,且要定时定量的喂食。
饲养密度
一般1周龄幼鹑每平米养100只,2周龄幼鹑每平米养85只,3周龄幼鹑每平米养70只,4周龄幼鹑每平米养50只,不能密集饲养,以免引发病害。
分群管理
尽量将雄鹑和雌鹑分栏饲养,以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如果选择混养,那么建议雄鹑和雌鹑比为1:3最好,且配种留下的鹌鹑做肉鹑处理。
病虫害防治
鹌鹑生长期间,可能感染的病很多,如雏白痢、球虫病、溃疡性肠炎、白喉病、马立克氏病、大肠杆菌病、石灰脚病等病害,所以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防治措施,对于已经染病的鹌鹑,要及时治疗且隔离,以减少病害发生。
日常饲养管理
温度与湿度控制:育雏期温度应控制在35-37℃,随着日龄增长逐渐降低,直至脱温。湿度保持在60%-70%为宜,过湿或过干都不利于鹌鹑的生长。
光照管理:育雏期光照时间可适当延长,促进雏鹌鹑采食和活动;产蛋期则需保持稳定的光照时间和强度,一般每天保持16-18小时的光照,以促进产蛋。
密度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鹌鹑健康生长的关键。密度过大易导致鹌鹑间争斗、疾病传播和生长发育不良;密度过小则浪费空间资源。一般每平方米笼养面积可饲养成鹌鹑50-60只,具体根据鹌鹑品种、生长阶段和饲养条件灵活调整。
饲料配制与喂养
饲料配制原则:鹌鹑的饲料应营养全面、均衡,满足其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饲料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杂质,并根据鹌鹑的实际需要,合理搭配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饲料种类:鹌鹑的饲料主要包括谷物类(如玉米、小麦、大麦)、糠麸类(如米糠、麦麸)、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豆粕、蛋白粉)、矿物质和维生素添加剂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鹌鹑,其饲料配方应有所调整,以满足其特定的营养需求。
喂养方法:鹌鹑的喂养应遵循“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定时即每天固定时间投喂,使鹌鹑形成条件反射,有利于消化吸收;定量即根据鹌鹑的采食量和生长发育情况,合理确定饲料投喂量,避免喂得过饱,以防引起消化不良。另外每天还要定时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