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鸡的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环境管理、饲料管理、饮水管理、饲养密度、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等。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管理措施:

环境管理

温度:雏鸡进舍前1小时将鸡舍温度降至28℃,之后每天降低0.5℃,直至达到34-35℃,之后每天降低1℃,直至25℃。注意温差控制,前后温差和昼夜温差不超过1℃。

湿度:育雏前7天湿度保持在50%左右,避免过高湿度导致肠道问题。在冬春干燥季节,需要每天洒水加湿。

通风:合理通风,避免暖风炉直接吹入鸡舍,减少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通风时注意保温,控制温差不超过3℃。

饲料管理

全价饲料:使用全价、无霉变的饲料,确保营养均衡,防止霉变和污染。

合理配制:根据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配制饲料,保证营养均衡。生长期采用定时补饲,早晚各1次,吃净吃饱为止。

驱虫:放牧20-30天后进行第一次驱虫,相隔20-30天进行第二次驱虫,使用驱蛔灵等药物,确保药物与饲料均匀混合。

饮水管理

清洁水源:保持水源清洁卫生,定期清洗饮水器具,保证鸡的饮水质量。使用酸类消毒剂浸泡、冲洗密闭水线,并定期监测鸡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饲养密度

合理控制:根据养殖规模和鸡舍性能,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有利于鸡的生长和健康。育成期每平方米的合适密度为:7~12周龄10~8只;13~16周龄8~6只;17~20周龄6~4只。

日常管理

定期巡查:定期巡查养殖场,观察鸡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保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杀菌。

疫苗接种:制定科学的防疫计划,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防止疾病的发生。注意疫苗的接种部位和方法,如禽痘活疫苗可以使用刺种免疫法。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定期对鸡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杀菌。在发现疫情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鸡的养殖效果,确保鸡群健康生长和高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