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螃蟹养殖的关键时期,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养殖管理措施:
水温环境与要求
春季气温变化大,池塘水位低,上下水对流快,水体温度变化大,螃蟹抗应激能力差。因此,需要加深池塘水位,使温差小于4℃,促使螃蟹成长。一般来说,池塘四周环沟的水位在60厘米左右,浅滩在30-40厘米左右。
池水解毒与水藻种植
冬季蟹塘进行晒塘和药物消毒,各种藻类受药物侵害被杀灭,加上药物残留,因此要在放蟹苗前,使用药物进行解毒,促进藻类繁殖生长。每亩使用200克解毒碧水安或是500-800克黑金素,可有效降解池塘里清塘药物的毒性。
在清明节之前要向池中投放螺蛳,因为螺蛳在清明前后繁殖,可为下池后的蟹种提供优质适口的动物性饵料,螺蛳投放量为300~500千克/亩。
肥水与投食
早春池塘的管理中,水体施肥是关键,可以促进池塘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和水草生长,加快水体生产力的恢复,同时降低有害氮素,提高水体透明度,保持良好的水质。投放一定数量的螺丝,既给螃蟹提供丰富的鲜活饵料,又可净化水质,促进螃蟹健康生长。
进入3月中下旬,有些地区水温可达10℃以上,开始摄食,其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逐渐增加,投饵应掌握由少到多的原则。春季一般以精饲料(如配合饲料)为主,辅以15%~20%的粗饲料。注意:霉变饲料一律不得投喂。
适时放养
蟹种投放工作应在3月底前结束。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附肢齐全的正宗系幼蟹,规格100~200只/千克左右的蟹种,亩放300~600只。具体根据池塘大小而定。
控制水位
为了促使早摄食、早生长,晴朗的天气应将池水降到30厘米左右,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温较快升高,以利于摄食生长;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要适当增加池水深度,以防止池中水温变化幅度过大。
水体消毒防病
池塘经过一年的养殖,池底积累一定的淤泥,这些淤泥将会成为各种病菌和寄生虫繁衍的最佳场所,因此在蟹种放养前,利用冬春闲塘期间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具体做法为:将池水彻底排干,让底泥充分冰冻,并接受阳光曝晒,以达到杀死病原体的目的。另外再用生石灰(60~75千克/亩)化水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次日用长柄耙将池底淤泥和石灰浆充分搅拌,以彻底杀死病原体。
培育适口天然饵料
春季各种水生蚓类、水生昆虫幼虫、螺类已开始生长,培养这些天然饵料有助于幼蟹及时摄食,弥补人工投喂饵料的不足或不均匀。常见的天然饵料有水丝蚓、摇蚊幼虫、蜻蜓幼虫、浮螺等。可以用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50斤/亩(湿重)左右在清塘后多点施肥,浮螺可以从外部引入投放,让其在池塘中繁殖。
合理种植水草
水草是河蟹池塘养殖的重点之一。适量的水草可以调节水质,提供隐蔽场所,提供部分植物性饵料。水草搭配的关键是考虑各季节优势水草的轮替,以及适宜的生物量。建议以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黄丝草等搭配种植,做到池塘春秋季以伊乐藻、黄丝草为主,夏季以轮叶黑藻和苦草为主。需要注意水草的生物量,池塘水草过密、生物量过大会导致缺氧,建议春季水草种植面积约25%,夏季控制在40%左右,水草过密过多需及时分块疏、割。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春季螃蟹养殖的成功率,促进螃蟹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