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蛙的养殖方法如下:
选址
选择温暖潮湿、避阳、水源可靠、排灌方便、便于日常管理的地点建设养殖池。
池的大小因地制宜,一般在18—20平方米,池深1.2米。
池壁用石块或砖浆砌,水泥批浆抹面平滑,打好海底不漏水,设置好进、排水口和防逃铁丝网(尼龙网),池上建好蔽荫棚,架设好诱虫灯。
孵化池
为便于观察蝌蚪,可用砖砌的水泥池,高40厘米、宽120厘米、长300厘米左右,并设注排水口,以便注排水,控制水温和水位。
池上架设凉棚,以防午间阳光直接曝晒。
孵化池的水要清洁干净,进行消毒,提高孵化率及减少病害。
放养幼蛙及合理投饵
每平方米鱼池放养无伤、无病、体健活泼、规格大小基本一致的幼蛙苗100只左右,以免互相残杀吞食。
幼蛙苗投放前应用在水面上放置饲饵台(可用玉米秆编织),让幼蛙苗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青蛙食性杂,昆虫、小虾、小螺、小蚌、蚯蚓及人工饲料,投料要充足,并做到定位、定时、定量。
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投料后1小时左右吃完。
体重50克以下幼蛙苗,投饵占体重的6%左右;体重50克以上,投饵占体重的8—10%。
成蛙养殖
幼蛙放养30天后,生长速度加快,体重50克以上,即进入成蛙阶段,摄食量大。
由于青蛙性情凶猛,弱肉强食出现,大蛙吃小蛙,此时可将池内水放干筛选分级分养,把同样大小的青蛙圈在一起饲养,并投足饲饵让其吃饱,不致互相残食。
投食量应以商品饲料为主,结合投放沼渣沼液和使用诱虫灯捕虫补充食饵。
病害防治
防治青蛙疾病应以预防为主,注重环境卫生,保证饲料新鲜,营养均衡,科学合理地进行饲养,可减少蛙病的发生。
常见病害包括蛙败血病、泡泡病、Trichodiniasis、红腿病和胃肠炎。
环境管理
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保持水温适宜,避免环境污染。
养殖池内可放置水草等植物,提供遮荫和栖息场所。
使用诱虫灯捕捉昆虫作为饲料,同时也可减少蚊虫滋生。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沼蛙的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环境干净、饲料充足且合理,并注意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