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蟹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场地选择、水质管理、蟹苗选择、科学放养、饲养管理以及日常巡塘等。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步骤和建议:
场地选择
选择环境安静、有活水源头的池塘或天然湖泊湿地,确保无污染,水草茂盛,小鱼虾水生物丰富。
养殖场地的选择应远离村庄和工矿区,避免噪音干扰,同时要有足够的固定水源以便排灌。
水质管理
大闸蟹对水质要求高,需要提供清澈、溶氧充足的水体。水质恶化或暴雨天要及时调水或加水,每次换水水深10~20厘米,先排后灌。
水体溶解氧需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氨氮0.1毫克/升以下,硫化氢0.01毫克/升以下。定期检测水质,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蟹苗选择
选择颜色均匀、大小适中、四肢正常、无疾病且无损伤的蟹苗。颜色均匀的蟹苗存活率和生长速度通常更高。
投放前要对蟹苗进行消毒,以防污染水质。
科学放养
根据池塘条件和水温,选择合适的放养密度。一般每亩可放养300只左右的大闸蟹,确保活动空间和食物充足。
第一次放养时水深应在1.5米至2米之间,水温控制在20至25摄氏度之间。一个月后,螃蟹适应环境,逐渐恢复到正常深度。
饲养管理
大闸蟹的旺季在夏季,需多提供营养物质,如小麦、玉米、南瓜等植物饲料。秋天则是育肥阶段,应增加蜗牛、螺蛳、小鱼、河蚌等动物性饲料。
投喂量要适中,避免过多投喂影响水质清洁。根据螃蟹的生长阶段和季节调整投喂策略。
日常巡塘
早上巡塘检查残饵,安排当天饵料;中午测水温,观察水色变化;傍晚和夜间观察螃蟹活动和吃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定期检查水质,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在水质恶化或暴雨天要及时调水或加水。
防逃措施
池塘四周用围网围起来,围网高度1.8米,向池内成“7”字型,防止螃蟹外逃。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螃蟹健康状况,发现疾病及时采取措施。保持水体清洁,避免使用药物,尽量通过自然生态调节水质。
通过以上步骤和措施,可以有效养殖大蟹,提高其存活率和产量。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和适宜的水温是关键,同时要注意合理投喂和日常巡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