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榛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菌棒准备

利用天麻种植户的旧菌棒:天麻种植户可以利用种植过天麻的旧菌棒,既变废为宝节省成本,又能增加产量降低风险。

新菌棒的培养:如果没有种植过天麻,需要先培养菌棒。增养菌棒的最佳树木有栗树、桦树、榛柴等。选用上述树木10厘米粗细的树枝,锯成50厘米长的段,在木段两边砍鱼鳞状小口,深度达到木质即可,然后放在营养液(清水100斤,尿素1斤,硫酸镁1斤)中浸泡2小时捞出,等表皮水分干后接种密环菌种。

栽培方法

畦床栽培:做宽1米,深10厘米,长度不限的畦床,将泡过的菌材平铺在畦内,然后把菌种播在菌材鱼鳞小口处,覆盖一层沙土后再放一层菌材,可叠加放菌材4-5层,最上层覆盖15厘米厚的沙土。播完后一般3个月菌棒就能长好。

坑式栽培:在野外适宜的环境中挖坑,模拟榛蘑自然生长的条件进行栽培。这种方法成本相对较低,但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栽培效果不稳定。

管理

温度控制:榛蘑属于中温型菌类,菌丝体在6 - 28℃范围内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15 - 25℃。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温度范围较窄,一般在12 - 20℃之间,最适温度为14 - 18℃。

湿度控制:榛蘑生长需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培养料湿度。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 - 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 - 70%。在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5% - 95%,此时培养料的含水量可适当提高到70% - 75%。

光照:榛蘑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在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能诱导子实体的形成,促进其正常发育。过强的直射光会抑制子实体生长,甚至导致子实体死亡。

通风:良好的通风条件对于榛蘑生长至关重要。在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新鲜空气的供应。通风不良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影响菌丝体的呼吸作用和子实体的分化,容易引起病虫害滋生。

收获加工

采收:当子实体菌盖平展前,应及时采收。采收后的鲜菇按大小分级供鲜销或盐渍加工,晒干烘干,成品包装贮藏,长年应市。

建议

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如果是天麻种植户,建议直接利用天麻种植坑种榛蘑,这样既节省成本又减少风险。

注重环境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是榛蘑生长的关键因素,需要精细管理。

选择优质的菌种:优质的菌种是提高榛蘑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可以通过野生菌种分离或购买优质菌种来获取。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养殖榛蘑,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