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塘养殖怎么过冬

外塘养殖过冬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质管理

稳定水质:冬季水温较低,水体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需要密切关注水质变化,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体的酸碱度、溶解氧、氨氮等指标,确保各项指标在适宜范围内。越冬期间,水温较低,鱼类等水产动物的新陈代谢减缓,耗氧量减少,但仍需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在4-6毫克/升以上,及时开增氧机,防止缺氧泛塘。冬季换水频率可适当降低,一般每1-2周换水10%-20%,换水时要注意水温差,新水和旧水的温差不宜超过2-3℃。

加深水位:适当加深水位,有助于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一般水深可保持在2-3米左右。对于一些耐寒性较差的品种,如热带鱼类,更要注意水温的调控,可以通过搭建温棚等方式提高水温。

合理施肥:冬季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既能为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提供营养,又能促进有益藻类的生长繁殖,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但施肥量不宜过多,以免引起水质恶化。使用惠嘉低温肥水套餐(硅藻营养源+活力碳藻源)促进藻类平衡,提高水体溶氧。昼夜温差大时,用维激灵外泼,增强鱼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饲料投喂

精准与适量:越冬期间,水产动物的摄食量会随着水温的降低而减少,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投喂。合理的饲料投喂既能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维持其体质,又能避免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根据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以及水温变化情况,制定科学的投喂方案。

越冬前的准备

强化培育:入冬前,要多投喂一些适口性强的富含蛋白质、脂肪的精饲料,提高鱼种的肥满度,使之能顺利越冬。一般以喂蛋白质含量25%以上、脂肪含量5%左右的粉末状饼粕或配合饲料为好。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0.5%~1%,也可以3~5天投喂一次。

塘口选择:选择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深2~3米池塘,面积5~8亩,池底平坦、淤泥少,池堤坚固、保水性好,进排水方便、便于管理。

清淤消毒:排干池水,曝晒池底,清除过多的淤泥,除去池内杂草污物。同时选择晴好天气用生石灰100~125千克/亩化浆或漂白粉10千克/亩全池泼洒消毒。在鱼种入池前消毒,过5~7天注入新水,并在进水口装上细的过滤网,避免野杂鱼进入越冬池塘,越冬水位保持2米左右为宜。同时在池底施基肥,用生物有机肥1~2千克/亩,培肥池水,增加饵料生物。

并塘越冬

并塘时间:鱼种并塘一般选择水温在8~10℃时进行。并塘后的鱼种最好分品种、分规格暂养,以利于卖鱼时方便操作。

合理暂养:鱼种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鲜亮、游动活泼的鱼种,规格宜大不宜小,放养密度根据鱼的种类、规格、体质、池塘条件和管理水平灵活掌握。要求同一池塘尽量投放相同规格的鱼种,投放时间应选择在气温较高的晴天中午进行,尽量避开气温较低的风、雨、雪天气。

其他管理措施

保持深水位:众所周知,水越深环境越稳定,冬季保温效果越好,遇见大降温水温就下降得慢一些,对甲鱼应激更小,建议水位维持在1.5米以上。很多池塘降温以后会陆续加水,那加水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冬季水温偏低,井水水温比较稳定,池塘水与井水两者有一定的温差,加井水时要少量多次,减少应激反应。许久未加水的池塘突然加水时注意外泼“激活”,稳定水体,补充营养减少应激反应。加水完成后及时使用“碧水安”解毒,井水中一般含有铁锈等重金属,若不处理会对甲鱼体质产生影响,“碧水安”是多元有机酸,可络合相关毒素。

定期改底、解毒:进入冬季,池塘很久不投料后,很多养殖朋友认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