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海南鳗鱼的方法如下:
池塘处理与水质调节
在放养鳗鱼前,保留池水30-40厘米,使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撒生石灰150-250千克,将池水pH值提高到11以上,以清除野杂鱼类和水中的昆虫,改良池底土质的酸性。然后加注水至适当的水深,一般15-20天后,pH值可回落至8-9。使用试纸测定法证明石灰碱性消失后即可放养鳗鲡。
掌握水色与培养有益藻类
池水应保持茶色或绿色,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为宜。当水色变淡或透明度大于25厘米时,应培养有益藻类。藻类的光合作用是池水中溶解氧的重要来源。如藻类不足,可以使用肥水藻多多,然后全池泼洒,促进藻类的迅速繁殖和生长。注意藻类繁殖不能过量,过量会使水体变得绿而油,不清爽,甚至出现“水华”,对鳗鲡的摄食生长不利。
控制浮游动物
定期检测池水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指标,分析鱼类生存状态,寻找水质依据。如溶解氧不足,应增加开增氧机的台数和时间,或换新鲜水或施用增氧剂以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偏高时,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反硝化细菌制剂降低其含量。pH值偏高或偏低时,可以使用相应药物进行调节。
生态条件
光照:适当的阳光可以帮助培养水色,抑制寄生虫和病菌的繁殖,提高杀虫和治病的效果。鳗鱼对光线敏感,在光照强烈的情况下,需要使用85%的黑色遮阴网;而在光照较弱的情况下,则需要使用白色保温膜。
水温:鳗鱼对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需要保持水温相对稳定。在温差过大或水温过高时,需要注意控制投料量;在土池养殖中,需要保持2.5米以上的水深,以形成上下温跃层,这样无论在夏天或冬天,底层都能保持稳定的水温。
盐度:水体中的盐度应保持在2-5‰之间,这样可以起到预防寄生虫和病菌的作用。
氨氮和PH值:需要保持一定的PH值,如果水中PH值过低,要注意培养水色;如果太高,则每亩施用明矾1-1.5千克。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与水温、PH值有关,要综合考虑。
氧气:水体中的溶氧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放养密度
鳗鱼养殖应该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太低会影响鳗鱼摄食,密度太高则会导致压迫感增强、排泄量增加、换水量增多以及水环境不稳定。根据养殖方式的不同,放养密度也不同,一般止水式池的放养密度为150-300克/平方米,流水池为500-1000克/平方米。
排污管理
鳗鱼食量大,产生的残饵和粪便较多,需要及时清除。根据鳗鱼摄食后2-3小时为排粪高峰的特性,一般在投喂3小时后进行排污。在水泥池精养鳗鱼中,要求全面、认真地刷洗,并每1小时排臭一次。
饲料投喂
饲料种类包括鱼粉、虾粉、豆粕、玉米粉等,建议使用专门针对鳗鱼的配方饲料,以保证鱼的营养均衡。饲喂鳗鱼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日常管理
及时分箱饲养,按体质强弱、个体大小分开。保持网箱清洁卫生,预防疾病,保障水体交换畅通。定期更换池塘中的水,保持水质清洁,每周至少更换一次池塘中的20%水量,如有需要,可以增加更换频率。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海南鳗鱼,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