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变坏的原因和征兆有以下几点:
高温季节 :在高温季节,由于腐殖质的发酵分解及水生植物繁殖过盛,容易导致水质变坏。水色变化
黑褐色带混浊:
表示池中腐殖质过多,腐败分解过快,这种水往往偏酸性,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和鱼的生长。
棕红色或油绿色的浮沫或粒状物:一般是蓝绿藻大量繁殖所致,这些藻类大多不能被鱼类作为饵料利用,反而消耗养料,拖瘦水质,影响鱼的生长。
浮膜:
水面出现浮膜(俗称“油皮”),是水体中生物死亡腐败后的脂肪体,粘附尘埃或污物后形成的。多呈灰黑色,鱼吞食后不利于消化,同时浮膜覆盖水面也影响氧气溶于水中。
气泡上泛:
水面上常有气泡上泛,水色逐渐转变,池水发涩带腥臭,这是腐殖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氨氮、沼气造成的,这些气体都具有毒性,对水产养殖动物有一定的危害。
鱼类行为异常:
鱼的活动反常,如有时在水面旋转打团,久不下沉;有时浮头起来后迟迟不回沉,或吃食量逐渐减少。这些现象如检查不出鱼病,则是池水转坏的征兆。
亚硝酸盐积累: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水体中长期积累鱼粪残饵会持续耗氧,加上定期使用的消毒药剂,导致氧气供应不足,造成氮素硝化过程受阻,从而使得亚硝酸盐浓度升高。
硫化氢:
硫化氢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硫化氢可与水底泥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导致池底变黑,并且具有臭蛋味,浓度超过0.1mg/L时会对水体中的鱼、虾产生危害。
有机物积累:
有机物积累过多,厌气分解盛行,底质和底层水积累大量有毒物质,如低级脂肪酸、低级胺类、硫化氢、氨、硫醇、吲哚、粪臭素等,这些物质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氮、磷比例不当:
适当的氮磷比是5~12:1,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会影响水体生产力。氮、磷比例不当会导致营养元素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养殖效果。
缺乏营养元素:
水体中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不足,会成为限制因子,降低水体生产力。
偏酸或偏碱:
水体偏酸或偏碱会引起一些营养物质的沉淀、吸附,使水体正常的物质循环速度降低甚至停止,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
环境问题:
池塘深度不够或水量不足、气候恶劣、水质恶化严重、水温不合适等都会影响鱼虾的正常生长。
综上所述,养殖水变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温季节、有机物积累、氮磷比例不当、缺乏营养元素、偏酸或偏碱、环境问题等。要维持养殖水质,需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控制饲料投喂量,合理使用消毒药剂,保持水体清洁,并注意调节水体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