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田鸭的养殖方法如下:
场地准备
选择1亩稻田,用塑料网片围成80~100厘米高的网墙,网眼大小以10日龄以上鸭钻不出为宜。
在稻田的一角划出33平方米空地,并用同样网片围好,留50厘米宽的小门朝向大田中心,确保空旷地带能独立成场,高度不小于田埂。
场地填平围好后,取其中12平方米搭建简易鸭舍,确保不透风漏雨和防止老鼠等动物窜入,另外21平方米用作鸭的活动场地。
品种选择
选择生活力、适应力、抗逆性均较强的中小型优良鸭品种,如滨湖麻鸭、建昌鸭等,以适应水稻栽培特点。
有条件的可选择野鸭和家鸭的杂交种,同时要做好疾病防疫,如雏鸭未开食前要注射雏鸭病毒性肝炎油乳疫苗,放养前再皮下注射鸭瘟疫苗。
稻鸭共育
水稻培育:单季稻可于5月上旬育苗,6月上旬移栽。移栽前每亩基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三元复合肥12~18千克。整个生育期内不需施药治虫除草,只于移栽后的第五天施一次药。平时保持水层3~6厘米,以不露泥为好。放养一些螺蛳和浮萍等水生动植物,作为鸭的饲料来源。
鸭的饲养:水稻移栽前2天,按每亩放养50只的标准购回雏鸭,先放入田角的空旷围栏内精心饲养10天。移栽后的第七天赶鸭下田,让其自由觅食稻田里的杂草害虫。放养密度早期栽秧时每亩稻田放养6~7只雏鸭,后期一般每亩稻田放养7~13只。放水深度以鸭脚刚好能触到泥土为宜,随着鸭的生长,稻田内水体逐渐加深。在晴朗天气将鸭放入稻田养殖,稻田用药时应及时将鸭收回以防中毒。
日常管理与防疫
雏鸭出壳后24小时内一定要饮水,24-28小时内开食。体重75克以上可放入大田。
鸭舍要通风,雏鸭群以400-1000只为宜,地面平养时,第一周龄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二周龄14只左右,第三周龄以后不应多于10只;网面平养和地网结合饲养时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养1/3。
雏鸭生长适宜的温度为1-3日龄28-30°C,4-6日龄24-26°C,7-10日龄20-23°C,11天以后类推,相对湿度为56-70%。
收获与后续处理
在水稻收割前7天将鸭收回,避免鸭吃稻穗。
鸭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节约化肥成本。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稻田鸭的养殖,既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又能够获得优质的鸭肉产品,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