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水质怎么调

对虾养殖水质的调控是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水质调控措施:

投放虾苗前的水质培育

清池消毒后注入经过滤的海水,使水位达到11.2米左右。

使用鱼安或强氯精23ppm或漂白粉20ppm进行消毒。

消毒3-4天后,施肥培水,选择浮游生物生长素、肥水王等肥料,或使用尿素、磷肥。

培水标准要求水色达到茶褐色、黄绿色,透亮度在40厘米左右,pH值8.5-9.0,晚间或早上可以看到成群的浮游动物活动。

投苗后中期水质调控

投放虾苗一个月后,随着虾苗的生长,其食性转向摄食人工协作饲料为主。

需要掌握浮游动物的生长,控制池内残饵和有机物的沉积。

可通过泼洒氧化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降低池水肥度,并添加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后期水质调控

精确把握投饵量,避免超量投饵。

定期清底排污,保持池塘清洁。

使用含20%过硫酸氢钾的改底产品,减少底部残饵的耗氧量,促进有机质氧化分解。

水质管理的其他措施

保持水体总碱度在120-150mg/L之间。

每5-7天在水中添加微量元素,并定期补充小球藻,维持藻类的活性。

观察池塘的水色,如出现连续晴天、水体肥度增加、透明度降低的情况,可补充新水或换掉部分老水。

使用发酵的EM菌种,促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稳定水质。

水质监测

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透明度、池水盐度等水质要素。

定期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检测氨氮、亚硝酸盐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

水源管理

选择潮流畅通、海水盐度适宜的海区,建蓄水池储存、沉淀水源。

养殖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或根据养殖使用水源状况作物理、化学等不同方式处理后,循环使用。

饲料管理

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

根据对虾尾数、平均体重、体长及日摄食率,计算出每日理论投饲量,再根据摄食情况、天气状况,确定当日投喂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调控对虾养殖水质,为对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