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蛏的人工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养殖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应选择在中低潮区、内湾或河口平坦且略有倾斜的滩涂地,要求潮流畅顺、风平浪静。也可在池塘养殖。
蛏子生长在沙层下30公分处,因此底质要求较高,最好在表层有几厘米厚的软泥,中间为泥沙混完,最下层为沙。
水质要求严格,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适宜生长水温3-32度,喜弱碱性水体,pH值8.01-8.15。
蛏田整理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后,要对蛏田进行整理,包括耙土和翻耕,使底质变为柔软,适宜蛏子生长。
在播苗前,需对场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用漂白粉泼洒水体中,约2-3天后将水排空,再用茶籽饼消灭蛏田中的小鱼虾及螺类,防止其吃掉蛏子幼苗。
播苗
播苗时间南北方略有差异,南方可在4月清明节前播苗,北方则要在5月下旬播苗。
播苗前先用木桶或塑料桶盛好苗种,再用海水洗净泥沙,然后进行播苗。播苗可采用抛播和撒播两种方法。抛播适用于埕面宽的蛏田,将蛏苗轻轻抓起,向埕面抛洒;撒播则适应于埕面窄的蛏田,同样轻轻抓起种苗,用力向埕面撒播。
育苗设施与饵料培育
育苗设施包括贝类育苗车间,屋顶和窗户进行遮光处理,保持光照在500~1000lx。育苗池为长方形,面积16m²,水深1.2m,具有完整的进排水和充气系统。还需设有专用的饵料培育车间和消毒场所。
饵料培育:在饵料培育车间,提前1~2个月开始培育单细胞藻类,包括金藻、硅藻、扁藻、角毛藻、小球藻等,分别开展一级、二级和三级培养。
亲体培养与繁殖
亲蛏培养池需进行铺沙,铺沙厚度约为20~30cm,所采用的海沙需清洗并消毒后使用。
亲蛏培养期间,每日换水清污2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体的1/2,日投喂单胞藻4次,投喂量约为15~20cell/mL,以扁藻、金藻为主,硅藻和角毛藻为辅,可混合投喂。
亲蛏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换水或加水时应减缓速度,投喂需以少投多次为原则,否则极易引起亲蛏的流产。每5天可使用益生菌改善池底环境。
水质水源
选择水质水源条件较好的虾池,以自然纳潮为主,进排水方便。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水温3℃~32℃,pH值8.01~8.15,滩面和水质未受到污染。
池塘底质、面积及水深
池塘面积50亩/个,软泥底质,有效水深1.5米~2.0米,蛏埕水位0.5米。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进行竹蛏的人工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水质管理和环境控制,确保蛏子能够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