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怎么养殖才能繁殖

泥鳅的养殖繁殖可以分为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自然繁殖方法:

修整鱼池:

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

放置鱼巢:

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泥尘污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

产卵:

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

收集卵粒:

产卵后要将粘有卵粒的鱼巢及时取出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亲鱼。

人工繁殖方法:

催产剂使用:

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0.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温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

注射后处理:

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20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人工授精: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

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水,使用生石灰等调节水质。

饲料投喂:

投喂适量的麸皮、玉米粉、米糠等饲料,以及藻类、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

防止天敌:

在养殖过程中,要防止老鼠、蛇等天敌对泥鳅的侵害。

及时分池:

随着泥鳅个体的长大,要及时进行分池,以防止养殖密度过大导致缺氧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定期检查:

要定期检查水质和泥鳅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保持适宜的水温:

泥鳅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5-30度之间,在夏季高温时,可以使用遮阳网或者水草等来降低水温;在冬季低温时,可以加深水位或者使用加热设备来提高水温。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进行泥鳅的养殖和繁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