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养殖螃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稻田养蟹
选择田块: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保水力强、无污染且较规则的田块。
田埂加固:田埂加高加固夯实,埂面宽1-1.5米,高50-60厘米。
开挖环沟:沿稻田四周开挖环沟,沟深1米,宽2-3米,沟水面面积不低于整块稻田面积的15%。
蟹塘设置:在稻田中部开挖蟹塘,深1米以上,面积10平方米,蟹塘和沟相通。
放养密度:每666.66平方米放2.5-5千克蟹种,放养密度根据稻田情况灵活掌握。
饲养管理:参照池塘养蟹管理方法,只施1-2次追肥,注意不要施碳铵和农药。
防逃设施:采用塑料薄膜、玻璃钢板、玻璃板或水泥板等防逃设施,防逃墙高60厘米左右。
池塘养蟹
池塘条件: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通气性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
清塘消毒:放苗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纳水后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
水温控制:保持水温稳定,减少温差,蟹池栽植水草的面积要求占全池面积1/3~1/2。
放苗:选择健康的蟹苗,根据蟹种类和季节的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将其投放到蟹池中。
投喂饵料:根据蟹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饵料,按照指定的投喂量和频率进行投喂。
防逃设施:设置围网或栅栏,防止螃蟹逃离蟹池。
水质调节:勤换新水,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使用光合细菌来调节水质。
其他养殖方式
暂养池:在放养前设置暂养池,暂养时间视水温和池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暂养面积是放养面积的1/5左右。
水质监控:定时监测水氨氮值、溶解氧含量、pH值、亚硝酸盐,采取换水等措施调节适合水稻生长与河蟹生长脱壳的数值区间。
病害防治:定期使用生石灰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水草种植:种植水草,如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提供天然饵料和栖息地,同时净化水质。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养殖环境和条件。稻田养蟹适合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区,而池塘养蟹则适合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池塘。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做好防逃措施、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以确保螃蟹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