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厂养殖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预防管理、日常养殖管理、应急物资储备、水源选择与保护、洪水防治措施以及生态保护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做好预防管理
关注天气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尤其是冬季极端天气。
检查加固养殖设施设备,如棚架、投饵机等,采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加强保温效果。
检修发电机、增氧机、保温或加热等设备装置,防止断电、断氧气和极端低温。
维护池塘及塘埂,检查是否漏水,及时排查和补漏,观察是否存在冰水分离现象,及时补充养殖用水。
适当储备应急物资,如化学增氧剂、消毒剂等。
积极做好日常养殖管理
池塘水位管理:冬季池塘内水位应提高30-50cm,以减缓水温下降速度,防止水产动物冻伤或应激反应。
溶氧管理:确保水体溶氧充足,定期检查和维护增氧设备。
水源选择与保护
选择良好的泉水、井水和江河流动水,避免使用坑塘死水和旱井苦水。
养殖场水源需经过沉淀、过滤和硬水软化处理,并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微生物。
洪水防治措施
选择高地或坡地作为养殖场地,合理规划池塘数量和布局。
加固池塘堤坝,确保堤坝高度和结构足够强固。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设置泵站,及时排除池塘内的积水。
安装水位传感器、气象站等监测设备,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
定期组织防洪演练,培训养殖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生态保护
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防止污染水环境。
禁止从事对水体有污染的网箱、网栏养殖,禁止采用向水体投放化肥、粪便、动物尸体等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产养殖。
及时增氧
机械增氧:定期开启增氧机和微孔增氧设备。
化学增氧:在严重缺氧时投化学增氧剂。
人工增氧:在没有机械增氧设备的情况下,可以人工摇船搅动池水。
及时修复养殖设施
对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进行全面加固修复。
对被淹没的池塘及稻田养殖区,水位回落后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水厂养殖,确保养殖设施和水生生物的安全,同时维护水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