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水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水泥池养殖
建设约20平米的水泥池,宽3米,长7米,高度1-1.2米,水深0.5米。
池体需进行20天的淡化处理,以去除碱性物质。
水泥池中应投放水草等植物,为水蛭提供栖息场所。
每平米投放100条种蛭,逐步加大投种量。
稻田套养
在稻田中挖沟渠和溜沟,作为水蛭的主要活动场所。
溜沟宽0.4米,水深0.3-0.5米,占总面积10%左右。
泥塘式养殖是在稻田内部开挖泥塘,沟宽、沟深均为0.4米,深为0.5-0.6米,占稻田面积15%左右。
稻田施农药时要选择高效低毒农药,避免化肥,最好使用动物粪便作为饲料。
沼泽和泥塘养殖
利用沼泽或泥塘的水生植物茂盛、有机物质丰富的特点,建好围栏,防止水蛭逃逸和天敌侵害。
投资成本较低,但管理和捕捞较麻烦。
标准化集约精养
建议池塘长90米,宽7-8米,池深1.2米-1.5米,水深0.5米-0.6米。
建设泥土栖息地,高出水面0.3米,上面种水草,使用40目聚乙烯网布做好防逃措施。
每亩水面积投放种蛭2000条。
投种放养
蚂蟥苗种的来源可以是捕捉、购买或自繁。
在新建的水泥池中不能立即投放种蛭,需等待池体环境平衡后逐步加大投种量。
日常管理
保持良好的水质,防止农药和化工品污染水源。
定期换水,尤其在高温季节,保持水温在15-30℃之间。
水蛭食性粗放,可以使用螺类、贝类、草虾和动物血液等作为饲料,但投喂量不宜过多。
病虫害防治
加强水质管理,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使用相应的杀虫剂进行治疗,及时清除残渣,以免污染水体。
越冬管理
水蛭耐寒能力较强,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
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
捕捞与加工
使用地笼、拉网等方法进行捕捞,捕捞后将水蛭清洗干净,用沸水烫死或晒干等方法进行加工。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并进行科学的管理,以获得较高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