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殖黄尾虾

养殖黄尾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虾苗选择

选择优良、健康的虾苗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养殖者应选择适合养殖环境的虾苗,同一品系的虾苗因遗传基础和育苗条件的不同,其生产性能也会有所差异。

水质管理

溶解氧: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在5%以上,是养好虾的第一要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微生物、藻类、增氧机、天气等。

pH值:南美白对虾适宜生活在pH值7.2~8.4的水体中。pH值的波动受到水体中微生物、藻类、池塘底部变化、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

氨氮及亚硝酸盐: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养殖水体中的重要指标,随着养殖进程会逐渐升高。需要定期检测并控制这些指标,防止其超标。

调水措施

肥水:放苗前10~15天纳水,控制水位在0.5~0.7米,接种浓缩小球藻和使用肥水素,使水质呈淡绿色,透明度30厘米左右。养殖过程中,每5~7天追肥一次。

清塘消毒:出苗后彻底清塘,使用生石灰干粉消毒,并维持曝晒7~10天。定期使用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定期排水:养殖中后期,每天通过底部排污系统排出污水,然后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养殖模式

外塘土池养殖:可分为精养与套养。精养可采用已淡化至负度水的P20或0度P10虾苗,投放密度一般为3万~5万尾/亩,亩产量500~1000斤。套养则采用负度水虾苗,投放密度在1万~2万尾/亩,亩产量80~100斤/万尾苗。

暂养模式:在网围小水体中放1万尾/立方米水体进行暂养,淡化7~10天后放入大塘养成。

混养鱼类

在虾塘中混养一些鱼类,如虎鱼、黑鲷鱼、罗非鱼等,可以抑制有害物质的积累,改善水质环境。

底质管理

定期清除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保持底质清洁。未投苗前可进行生物降解处理,使用微生物降解有害物质。

冬棚养殖

在华南地区,养殖者可以选择冬棚养殖。进入11月中下旬开始搭建塑料大棚,经80天左右的养殖期,在春节前出售,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黄尾虾的养殖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