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和鱼怎么养殖

泥鳅和鱼的养殖方法如下:

池塘养殖

场地选择:

选择水质较好、环境安静、避风向阳的池塘,池深约5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池底泥土要夯实,四周离岸边1m左右的位置可栽种禾本科植物(如黑麦草、芦苇等)作遮荫用。

清塘消毒:

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千克/平方米彻底清塘消毒。

苗种放养:

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鳅种进行放养。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7厘米的鳅种的放养密度为80~100尾/平方米,同时可在鳅池中搭配放养5~8尾/平方米的鲫鱼。

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广泛,包括水蚤、蚯蚓、蝇蛆等天然饵料生物,以及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人工饲料。投喂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

日常管理:

每天查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做好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工作。加强巡塘管理,勤作日记,发现池塘设备有破损情况及时修补,以防出逃。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

水质调控:

随着鳅种的生长,应逐渐加深水位,天气炎热时再加深一点。若泥鳅发生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以改善池塘水质环境。夏季高温池水易缺氧,要及时打开增氧设备增加溶氧量。

稻田养殖

选择稻田:

在南方地区,水量和雨量充足,气候适宜,水田面积大,适合选择稻田养殖。养殖方式分为田塘式和沟溜式,沟溜式是在稻田内挖鱼沟,宽度约35厘米,深度20~30厘米,按“十”或“井”字型布置。

设置鱼溜:

在稻田的一侧或中间挖一个或多个鱼溜,作为泥鳅的栖息场所,宽度约35厘米,深度20~30厘米。

水质管理:

稻田养殖泥鳅需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保持水位稳定,同时可以在水中添加一些有机肥,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泥鳅提供充足的饵料。

水缸养殖

选择容器:

选择闲置的院子或田地里的水缸,容器大小根据养殖规模而定,一般40~50平方米即可。

底部处理:

缸底放置黄色淤泥和粪肥、麦秸混合的混合物,厚度约30厘米,水深30~50厘米,缸底下方需留排水口。

鱼种放养:

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泥鳅苗进行放养,放养密度根据缸的大小和养殖条件而定。

饲料投喂:

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人工饲料,也可投喂一些天然饵料如蚯蚓、蝇蛆等。投喂量根据泥鳅的摄食量和水温进行调整。

水质管理:

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洁,可使用生石灰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

网箱养殖

选择地点:

选择水流较慢的小河或湖边,网箱大小40~50平方米,四个角用竹杆稳固插入底泥,紧贴泥面。

设置人工鱼礁:

在网箱内放置两捆秸秆作为人工鱼礁,吸引泥鳅和其他鱼类栖息。

饲料投喂:

投喂米糠、麦麸、蝇蛆、蚯蚓、蛋黄、鱼糜等饲料,投喂时间和温度需根据泥鳅的活动规律进行调整。

水质管理:

定期更换网箱内的水,保持水质清洁,防止疾病的发生。

注意事项

混养:

泥鳅可以和鲢鱼、鳙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