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鸵鸟并进行养殖的过程涉及多个关键步骤,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指南:
1. 孵化前的准备
种蛋选择与贮存:选择健康、无遗传疾病、繁殖能力强的种鸟进行配种。雌鸵鸟一般在1-2天产下一枚蛋,产蛋后雌雄鸵鸟会共同参与孵蛋工作。种蛋保存要大头向下,每日翻动一次,贮存温度应控制在15℃左右,若种蛋保存时间大于6天,要适当降低贮存温度,并将贮存湿度控制在75%左右。
孵化环境:孵化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在37℃左右,湿度保持在80%-85%。为了提高孵化率,可以采用人工孵化方式。孵化期间应定期翻蛋和照蛋,以确保胚胎正常发育。
2. 孵化过程
温度控制:采用恒温孵化法时,温度控制在37℃效果最好,随着室温的升高,孵化温度可适当降低。也可采用变温孵化法,将孵化期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温度分别控制为36.5℃、36℃、35.5℃。
湿度控制:前期孵化湿度可控制在20%~25%,转入出雏机湿度应相对提高,通常为30%~40%,后期湿度相对较高有利于雏鸡啄壳。
通风与凉蛋:胚胎发育需要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和各种有害气体不要超标,因此,应定期通风换气。鸵鸟蛋的体积较大,蛋壳较厚,尤其后期产热较多,应主要凉蛋。
腐化操作过程:入孵时,一定要使鸵鸟蛋的大头朝上,依贮存期、产蛋期分清批次,认真记录,尽量不要混孵,以免造成出雏的混乱。孵化程序为:蛋的挑选→消毒→贮存室→孵化室→入孵→消毒→出鸟→发鸟作业,避免交叉感染。
3. 雏鸟护理
保温与温度:雏鸟出生后应立即转移到保温室或保温箱内,保持温度在28℃-30℃之间。雏鸟在1周龄左右开始进食,应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
饮水与开食:刚出壳的雏鸟需强制饮水,可使用注射器灌服10%的速补-14或葡萄糖溶液,每次5毫升,每天2次,连续2~3天。同时,选用雏鸵鸟喜爱的青饲料切碎后撒在白布单上,引诱其采食。
饲料与营养:鸵鸟是一种杂食动物,消化功能较好,能在粗纤维中摄取能量。饲料中不要提供能量过多的饲料,以免造成营养过剩。应在两个半月后增加粗饲料的用量。
4. 日常管理
清洁卫生:保持养殖场地和鸟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废弃物,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防疫防病:制定合理的防疫计划,定期接种疫苗,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分群饲养:根据日龄、体况和体格大小,将雏鸵鸟分成小群饲养,每群7~10只,便于饲养人员观察雏鸵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5. 养殖场地选择与建设
场地选择:养殖场应远离城区、交通地带等嘈杂的地方,场地周围用铁丝围成至少两米的铁丝网,防止鸵鸟受伤。休息场要保温防风雨,有着良好的通透性。鸟舍地面要干净卫生,干燥。
运动场管理:鸵鸟体型较大,需要的运动场面积相应也要大。运动场要保持良好的卫生,随时清除场内的粪便和杂物,在鸟栏和食槽旁不要随意放置杂物,以免鸵鸟误食硬性异物。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孵化鸵鸟并进行养殖。在整个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以及良好的卫生和防疫措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