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殖海鲜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择地:
养鱼必须选择向阳且通风的地方。无论是盆缸还是安置的地方,都需要注意底部不要太高,并且最好有花摆以增加透气性。这样可以确保鱼能在盆中接受到充足的阳光和地气,从而健康成长。
选盆:
选择旧盆而非新盆来养鱼,因为旧盆没有火气,更适合养鱼。盆口宜敞忌收,以确保水可以顺畅流通。即使盆有补漏或锯纹,只要能够盛水不漏也是可以的。新盆在使用前需要用水泡晒过三伏天,使生长出青苔后才可使用。
调水:
养鱼必须使用井水,而河水或雨水则不可用。水有生熟之分,晒过的是熟水,更适合滋养鱼身。在调水过程中,需要去除水中的碱性物质,方法是让水在阳光下暴晒,直到水面上出现浮皮,然后撇去浮皮即可使用。对于老鱼,稍带生性的水也可以接受;但对于新秧鱼,则必须使用熟水。
喂虫:
鱼虫需要在清水活水的地方生长,不能在浑水或死水中生存。在交春后,有雨时鱼虫会大量繁殖。选择红润且肥圆的虫,经过暖日晒干后,用布袋抄捞并漂净,去除杂质后喂食。同时,要注意防止河中的杂虫,因为有些虫子如“鱼虎”会伤害鱼。
掀蓬:
这一部分的具体方法在提供的文档中没有详细描述,但可以推测是指定期揭开盆盖或缸盖,让鱼有机会接触到新鲜空气,同时也有助于水分的蒸发和减少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
配制人工海水:
对于活海鲜品,运抵目的地后需要进行清拣和冲洗,去除死亡、受伤和患病的个体。如果使用自来水,必须先进行除氯处理,可以通过晾晒或化学法(如使用硫代硫酸钠)来实现。然后,将水调配至所需的盐度,制成人工海水,以满足海鲜的生存需求。
控制水温:
适宜的水温是海鲜存养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水温应保持在18℃-21℃之间,但某些低温高盐品种如鲍鱼和象拔蚌的适应温度为12℃-15℃。水温过高可能导致生物病害和死亡。
保证溶氧:
鱼类、虾、贝类等海鲜通过鳃呼吸水中的溶解氧。存养海鲜的水中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不适合鱼类生存。可以通过改良水质、配置增氧装置、增加换水次数、减少存养数量、增加光照时间以及使用水循环系统过滤暂养池的水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调节水的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对海鲜的生存至关重要。可以使用磷酸二氢钠和碳酸氢钠来调节水的酸碱度,使其达到适合海鲜生存的范围。使用前需要将这两种药品分别溶解在纯水中,配成1:100的溶液,并根据需要逐滴加入水中,同时不断用PH纸测试,直到达到要求的酸碱度。
存养管理:
定期检查水质,包括水温、溶氧量、酸碱度等,并及时调整。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合理控制存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水质恶化。
这些方法体现了古代养殖海鲜对环境和水质的重视,以及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有效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