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鱼苗的养殖方法分为池塘培育和水泥池培育两种,具体步骤如下:
池塘培育
池塘准备
使用普通片石池塘,放苗前7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水源为邕江水,进水用密网过滤,培育水质。
鱼苗放养
在受精卵孵化出膜72小时后,鱼苗游动能力好,肠管完全形成,放苗下塘。下塘头5天,可投喂黄豆浆或熟蛋黄。之后过渡到豆粉、鱼苗粉料,后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吃食为集群吃食。
水泥池培育
水泥池准备
在放苗前2天,漂白粉消毒,加注邕江水,进水过滤,经检验毒性消失后下苗。
鱼苗放养
清水下池,水池配充气机,必要时充气增氧。鱼苗下池后,投喂熟蛋黄,5天后,投喂鳗鱼料,后期可投喂鱼苗浮性料。期间,视水质变化及时冲换水,充气增氧。
池塘环境条件
池塘面积2~3亩,水深1.5~1.8米,淤泥深10厘米左右。池塘最好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长宽比为2∶1或3∶2。池底要平坦,或略向排水口倾斜,以利于干池捕鱼。进排水方便,配备有增氧机、水泵等渔业机械。
池塘清整与消毒
放苗前,彻底清除池塘周边的杂草和池塘内的杂物,维修进排水口,做好防洪防逃准备工作。池内留水10厘米,用生石灰与茶麸混合清塘,生石灰用量为50~75千克/亩,溶水后全池遍撒,茶麸用量为40~50千克/亩,将茶麸打碎成小块,提前24小时浸泡,遍洒生石灰后接着遍撒茶麸,注意要用生石灰水泼洒、消毒池壁四周,彻底杀灭池内的有害生物。
进水培养基础饵料生物
用生石灰与茶麸混合清塘后第2~3天,施放经发酵的有机肥(猪粪或鸡粪)培育饵料生物(轮虫、枝角类等),每亩用量为100~150千克,同时向池塘注水80~100厘米。水温在25~32℃,在正常情况下施肥后7天左右饵料生物就会培养起来,池塘水色以黄绿色、茶色为好,施肥后每天要注意观察水色,以确定是否需要追肥,同时每天要用120目筛绢小抄网捞取水中的浮游动物,用解剖镜或40倍的显微镜观察饵料生物的种类、密度,要求在轮虫高峰期(每升水体中含轮虫8000~10000个)时放苗下塘。
鱼苗放养
体质好的鱼苗表现为体色鲜艳,体形肥壮均匀,规格整齐,放在白盆中可见游泳活泼。放养密度按照池塘条件及养殖技术水平而定,普通每亩可放养10~15万尾。
喂养管理
鱼苗下塘当天即开始全池泼洒豆浆。每亩每天用干黄豆4~次磨浆后全池泼洒,在夏花哺育的中、后期,按照水质适量追肥,并逐渐削减豆浆用量,而增强粉状精料(如次粉、细糠等)的投喂量,普通天天每亩水面投4~斤,确保鱼苗获得充沛饲料。10天后增投豆粕粉与次粉用水调制后沿水边间断式条喂、点喂,并逐步削减豆浆的使用量。
水质调控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每天中午开增氧机1小时~2小时,晚上视天气情况适时开增氧机,以防鱼类浮头。pH值保持在7~8.5之间。在养殖中、后期(特别在高温季节),要及时更换新水,使池塘水质保持清新,透明度控制在25厘米~40厘米。
疾病防治
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预防疾病发生。同时,要做好防逃设施,防止赤眼鳟跳跃逃逸。适时开展疫苗接种,强化免疫能力,一旦发现病鱼,立即隔离并对症治疗,防止疾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