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的养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立体笼养法
主要用于商品肉用山鸡的大批饲养。
在育成期采用立体笼养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饲养密度应随鸡龄的增大而降低,结合脱温、转群疏散密度,使饲养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0只左右,以后每2周左右疏散1次,笼养应同时降低光照强度,以防啄癖。
网舍饲养法
对作为种用的后备山鸡可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使种用山鸡繁殖性能提高。
在雏山鸡脱温后,转到网舍饲养时,为防止由于环境突变,山鸡惊慌突然起飞乱冲乱撞,造成死亡损伤,应将山鸡的主翼羽每隔2根剪掉3根。
网舍饲养应在网室内或运动场上设沙地,供山鸡自由采食和进行沙浴。
散养法
根据山鸡的野生群集习性,充分利用荒坡、林地、丘陵、牧场等资源条件,建立网圈,对山鸡进行散养。
为防山鸡受惊飞逸,可在山鸡出壳后进行断翅,即用断喙器切断雏山鸡两侧翅膀的最后一个关节。
在外界环境温度不低于17-18℃时,雏山鸡脱温后即可放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3只。
这种饲养方法,山鸡基本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空气新鲜、卫生条件好、活动范围大,既有天然野草、植物、昆虫采食,又有足够的人工投放饲料、饮水,极有利山鸡育成期的快速生长。同时,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的山鸡具有野味特征,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饲养管理
温度和湿度控制
1日龄山鸡的育雏温度为36.5—37℃,2日龄为36℃,4—7日龄为34℃;2周起,每周降低育雏温度3℃,尽早实现脱温。
育雏室相对湿度为65%。1—4日龄由于育雏温度高,可向地面喷水增湿。湿度适宜时,雏山鸡羽毛蓬松,精神状态良好,宜于生长。
合理饲喂
5-10周龄的山鸡每天喂4次以上,11-18周龄,每天喂3次。饲喂时间应早晚2次尽量拉开时间间距,中间再喂1次,这样就可避免夜间空腹时间过长,切忌饲喂不定时,饲喂量时多时少,山鸡饥饱不均。
雏山鸡对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要求较高,1—2周龄饲料蛋白质水平要达到28%,3—4周龄为24%左右,5周龄以后降到20%。雏山鸡出壳12小时后,先饮水后开食,饮水中加入抗菌素和3%—5%的葡萄糖,喂水后1小时再喂雏山鸡饲料。喂料时用盘边高2厘米的盘装料,每小时喂1次,勤添少喂,逐日增加饲料量并减少喂料次数。此外,应保持雏山鸡的环境安静,喂料、换水时操作要轻,减少惊吓,防止飞逃。在分群、转笼、断喙、接种时一定要轻轻捉放,避免骨折翅断。
断喙
七彩山鸡常相互喙斗,到2周龄有啄癖现象发生。防止啄癖的有效方法是断喙。第1次断喙在14—16日龄进行,第2次在7—8周龄转群时补断喙。断喙应采用高温断喙器,断喙时要断去上、下喙的1/2和1/3,操作要轻盈,断喙时不让出血,烙痂要完整,同时要作好断喙应激处理。
保持圈舍卫生和疫苗接种
每日对圈舍进行清扫和消毒,防止工作人员进出工作场地时带进病菌,舍内谢绝参观,让雏山鸡生长在一个无污染的环境中。
饲养人员要经常观察雏山鸡群的生长状况,做好疫病防治。虽然七彩山鸡抗病力强,但也要对雏山鸡注射疫苗进行防疫,目前多数注射新城疫Ⅰ系和Ⅱ系苗进行疫病防疫。另外每周应搞1—2次的带鸡消毒。同时可根据各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