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蝗虫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微孢子虫接种
筛选产孢量高的蝗虫种类,在五龄时人工接种微孢子虫。
接种后20—30天,通过随机取样确定最大产孢量时机,获得大量微孢子。
饲料配方与饲养环境
人工饲养蝗虫的饲料配方包括绿色植物和麦麸,以及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凝胶和抗菌素。
饲养必须在人工小气候饲养箱内进行,控制温度为30—35度,湿度为30%左右,并配备通风设备。
微孢子液的制备与保存
将含有微孢子的蝗虫通过粉碎、过滤、离心获得微孢子液。
分层分离后得到纯化的微孢子浓度液,并储存于-10度下,存活率在90%以上。
环境控制
在人工饲养过程中,采用热光源全光照(24小时)以加速蝗虫的繁殖周期。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查并隔离病虫害,预防疾病扩散。
生物防治
引入天敌昆虫,如鸟类、寄生性蜂类等,或使用灯光诱捕等方法。
使用生物农药,如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等,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农药,如75%马拉硫磷乳油或2.5%敌杀死等菊酯类杀虫剂进行杀灭。
注意施药后的安全,避免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农业防治
在蝗虫发生地种植大豆、苜蓿等植物,改造生存地为虾塘、鱼塘等,减少蝗虫的生存地。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减少蝗虫的产卵地,保护蝗虫的天敌如青蛙、鸟类等。
监测和预警
结合“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对蝗虫种群动态变化进行实时预警监测。
收获与储存
收获时筛选去除病虫害的蝗虫,并进行低温干燥储存,防止腐烂。
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防治人工养殖蝗虫,确保养殖过程的安全和蝗虫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