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鳍鲷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场地选择与建设
养殖场应选择在靠近海岸、水源充裕、不受污染、交通方便、防台风、防海潮的地方。
养殖场应具备良好的排灌系统,利用天然潮汐进行灌水和排水。
精养池塘的面积通常为10-15亩,中间培育池面积为3-5亩,长宽比为1:0.6,水深1.8-2.5米,塘基坚实不漏水。
养殖方式
单养:每亩放养700-1500尾,每年1-3月投放鱼苗,规格为2-5厘米,养殖周期为1年至1年半,起捕规格200克以上。投喂冰鲜下杂鱼及人工饲料,亩产一般在150-300公斤。
多品种混养:
黄鳍鲷+鲻鱼+蓝子鱼:每亩放养量分别为500-700尾(5-7厘米)、200-300尾(7-8厘米)和200-300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00-150公斤。
黄鳍鲷+金钱鱼+蓝子鱼: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900尾(5-7厘米)、200-300尾(5-10厘米)和200-300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500-200公斤。
苗种选择
选择颜色统一、规格一致、体质健壮、抗病性强的鱼苗,在放养前进行消毒处理。
养殖密度控制
根据鱼苗规格大小控制养殖密度,一般在6000-8000尾/亩较为合适。
饲料供应
使用黄鳍鲷膨化配合饲料,保证各个阶段生长的营养需求,适口性较好。
水质管理
经常换水,定期使用生物制剂与氨基酸有机肥,保持水质干净无污染。
水色淡绿至爽绿为好,透明度保持在40-50厘米左右。
定期使用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分解水体中的大颗粒或残饵。
病害预防
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多维、乳酸菌等助消化、增强体质的产品。
适时杀虫、消毒,通常每30天一次。
养殖管理
定时投喂饲料,投喂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定期检查网箱有无损坏、破裂,防止鱼逃。
定期更换网箱,以适应鱼体生长。
清理附着物,保持网箱和浮子的清洁。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黄鳍鲷的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