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的养殖主要包括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两个阶段,具体方法如下:
鱼苗培育
养殖设备:可以使用圆形玻璃缸或正方形的水泥池,直径3~5米,深1.5米,池底坡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贴瓷砖。水深0.6~0.9米,水温控制在20~29℃之间。
进水与排水:采用喷淋和直接注水,排水为中心溢排水。根据水质及鱼苗情况,每隔2~3天吸底排污1次,及时清除死鱼,每7~10天放水洗池1次。
增氧:在水泥池内放置气泡石,自动定时开关间隔充气增氧,使溶氧量保持在6mg/L以上,氨氮控制在0.5mg/L以下。
饲料与喂食:刚孵化的仔鱼需要供给充足的氧气,前期投喂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等活饵,每天投喂3次。体长达4~9cm,体重达1~4g时,要完成从活饵到配合饲料的食性驯化。配合饲料前期用软颗粒,后期用硬颗粒,颗粒大小适宜,水中定形时间可达1~2小时,营养成分合理,蛋白质含量高,具浓鱼腥味。
鱼种培育
养殖场地:选择无污染、水质干净的江河水,PH值7.2~8,透明度20~40cm。水温保持在10~32℃之间。
鱼苗放养:选择尾重5~10g,体长10~15cm的已驯化转口的中华鲟,放养前先在养殖池适应几天,及时清除死鱼后再放养。
水温管理:适合中华鲟生长的水温在14~24℃之间,最佳生长水温为21℃。水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中华鲟的生长。
饲喂管理:一般选择动物性饲料或合成饲料,喂食量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密度而定。在转食期,需要逐步从活饵料转化为配合饲料。
日常管理:每天巡视3次,特别是夏天的夜晚要特别注意中华鲟是否有浮头现象,及时检查水中溶氧量。定期检查中华鲟的生长情况,体型不同的中华鲟应分塘饲养。
建议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干净无污染,定期更换水源,监测水中的溶氧量、PH值和氨氮含量,确保水质条件适合中华鲟生长。
温度控制:严格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水温影响中华鲟的生长和摄食。
饲料选择:根据中华鲟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前期以活饵为主,后期逐渐过渡到配合饲料,确保营养均衡。
日常管理:加强日常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中华鲟的异常情况,如浮头、疾病等,保证养殖过程顺利。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提高中华鲟的养殖成功率,确保其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