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养殖鲫鱼,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和技巧:
池塘选择与处理
选择面积适中(5-10亩)、水深适度(0.8~1.3米)的池塘,保证方便管理和水温上升较快,适宜鲫鱼生长,鲫鱼最适水温为15-25℃。
池塘应整齐,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定期加注新水有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和生长速度提高。
池底平坦,淤泥适量(15-20cm),出苗拉网方便,适当的淤泥保证池塘水体的肥力,同时鲫鱼是底层鱼类,淤泥厚度偏低有助于改善池塘地步环境。
清塘处理:放苗前八到十天晒好塘,杀灭底部有害细菌,同时底部有机质肥力矿化出来。放苗前七天水体30-50cm使用茶麸40-60斤/亩,杀死藏匿在底泥中的野杂鱼等含血红细胞的敌害生物,同时补充池塘中的肥力。使用硫酸铜0.6—0.8斤/亩+敌百虫0.8-1斤/亩,增氧机持续开启,彻底杀死底部有毒有害的寄生虫。放苗前三天进水达到0.8-1.2米,加入新水时一定要使用网目在进水口过滤操作,避免罗非、多仔鱼、蝦唬鱼等进入。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透明度适中,适合鲫鱼采食和游动。
管理肥水,确保丰富的浮游生物作为鲫鱼的食物来源。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换水,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可以通过分批次换水,每次换1/3左右。
鲫鱼富含钙磷元素,因此在养殖要确保水体的钙磷含量,以满足它的生长需求,在半月左右施加一次石灰溶液和磷酸钙。
养殖密度控制
根据池塘大小、水质情况等因素合理控制鲫鱼的养殖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导致鲫鱼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影响生长和存活率。
饲料喂养
选择适合鲫鱼生长的饲料,并根据其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进行调整。
遵循少量多次的喂养原则,确保鲫鱼能够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
根据水温变化调整喂养次数和喂养量,例如水温低于20度时,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4点各喂一次;水温在23-28度时,每天上午8点、下午2点和5点,以及晚上6点各喂一次;水温高于30度时,每天上午9点喂一次即可。
病害防治
定期检查鲫鱼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问题。
采取预防措施,如定期喷洒消毒药物、加强水质管理等,以降低病害发生率。
对于已经发生的病害,要根据症状及时诊断并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细菌性出血病可外用二氧化氯+内服恩诺+保肝进行治疗。
日常管理
定期检查池塘设施,确保其完好无损,防止鲫鱼逃逸。
做好养殖记录,包括喂养、水质检测、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数据,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以上步骤和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在广东养殖鲫鱼的成功率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