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牛蛙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场地选择
选择远离村庄500米以上,坐北向南,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交通便利,电力方便的地方建设养殖池。
蛙池建造
蛙池四周用石棉瓦围成一圈,顶部用纱网制作护蛙网,防止牛蛙逃跑及天敌闯入。
池子宜采用长方形,便于操作。池边用40目的尼龙网做围栏,网边至少要高出池底1.2米,底部应有20~30厘米埋进土里进行固定;池埂高40厘米,坡度为1∶3,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
使用口径为10~12厘米的塑料管作为给排水管,进、溢水孔设置的地点应在每个大池的对角。
每个小池子放3~4块100厘米×150厘米具有浮性的专用蓝色蛙垫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阳。
种蛙交配与繁殖
挑选体格健壮、反应灵敏、无伤无病、发育良好、性成熟、体重400克以上的青年蛙作为种蛙。
通过调节水位和光照来调节水温,将公母蛙从越冬池移入并按1∶1或1∶2的比例配对,移出后先用5~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5分钟,然后移入产卵池。
种蛙进入产卵池后60小时内抱对产卵,一般牛蛙抱对2小时后就开始产卵,产卵时长为10~20分钟。产卵20~30分钟后卵块吸水膨胀,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水面上看到全部变黑色时即为最佳采卵期。
放养密度
将幼蛙按大小分开,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00只左右。室内、外培育幼蛙变态正值高温季节,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幼蛙转入室内饲养。
室外的坑塘、洼地、稻田等也可放养。但幼蛙池的面积不宜过大,过大幼蛙分散不易集中摄食,出现两极分化,产生大蛙吃小蛙的现象,且产量也不高。
饲料与喂养
牛蛙是肉食性动物,主要食物包括昆虫、小鱼、小蝌蚪等。喂养的食物必须干净、卫生、新鲜。
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也可投喂一些新鲜饵料,如小杂鱼虾、蚯蚓等。投饵量占蛙体重的3%~5%,每天投饵2次~3次。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水,清洗食台和池内排泄物。室外土池不需每天换水,但要注意水质不能过肥,甚至发臭,也要经常加注新水。
疾病防治
在放养前,对池塘进行生石灰消毒,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泼洒消毒,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
每天进行定时巡塘,观察蛙的摄食状况和精神面貌,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问题。
日常管理与环境卫生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池底淤泥,防止有害物质积累。
监测牛蛙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疾病的防治和治疗。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农村牛蛙的养殖,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