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的野生养殖主要包括野外粗放养殖和集约化精养两种方式。
野外粗放养殖
野外粗放养殖是利用自然条件,通过圈定养殖范围后进行保护的一种养殖方式。具体方法包括:
场地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便于排灌的养殖水蛭的水池,使用高压水泵进行清洗,并在太阳底下晾晒18-25天。
环境布局:
在水池内种植睡莲并投放草虾,为水蛭提供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饵料投放:
对水池投放水蛭的食物,如螺蛳,并保持水池内的水循环更新,定期喷洒药水进行养护。
密度控制:
一般有水库养殖、池塘养殖、沼泽地养殖、湖泊养殖、河道养殖、洼地养殖及稻田养殖等方式。注意防止自然敌害、防逃以及水位涨落的变化。
集约化精养
集约化精养是采用人工建池、投喂饵料的科学饲养管理方式。具体方法包括:
场地选择:
选择具有良好水源和排灌条件的场地,建立高标准的养殖池。养殖池应透光性强,水层波动小,水质清洁,水温适宜。
环境控制:
通过工厂化养殖,控制水温在15-30℃之间,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更换水,防止水体变质。
饵料投放:
水蛭为杂食性动物,可投放螺类、贝壳、猪血等作为饵料。
生物组成:
养殖池中应有丰富的生物组成,包括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等,为水蛭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注意事项
场地选择:
应避开交通沿线和有噪声、震动的地区,选择环境安静、动植物繁多的场所。
密度控制:
水蛭养殖密度不宜过大,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管理困难。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防止水体污染和变质。
疾病防治:
注意观察水蛭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确保水蛭健康生长。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实现水蛭的野生养殖,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