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虾池的建设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形状、面积、深度、池底质、护坡、进排水系统、蓄水池与水质处理以及增氧机的设置与使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形状
一般以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为好,既要考虑水流的定向流动,又要考虑土地的利用率。
圆形或接近圆形的虾池在增养机作用下,池水可形成环流,有利于池水中悬浮废物向池中央汇集排除。
面积
从养殖的理论看,面积大水质较稳定,而面积小则易于管理。实践证明,池塘面积为2-4亩较合适,既好管理单产又高。
亲虾池面积一般为60~80平方米,大规模生产时,面积可以是几百平方米。产卵池面积为30~60平方米,孵化、育苗池面积为4~6平方米,饲料池面积为20~30平方米。
深度
一般保持在1.0-1.5米,土池一般0.8-1.2米,高位池一般1.0-1.5米。
水深在1.0~1.5米之间,有利于放养密度大和水质稳定。
池底
池底质以水泥底及铺塑料膜底为好,其次是壤土、泥底。土池池底平坦,淤泥不超过10公分;高位池铺上薄膜。池底向排污口(排水口)倾斜,斜率为1-2%。
池底应略呈锅底状向中央倾斜,并于池底中央设置排水管道,便于排污和排干池水。
护坡
一般斜率为45度左右,用薄膜覆盖或水泥板墙。池塘堤坡不宜太陡,这样便于虾活动和栖息。
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渠道应独立设置,进水口与出水口应尽量远离。排水渠道除考虑正常换水的需要外,还应考虑暴雨排洪及收虾时急速排水的需要,所以排水渠的宽度应大于进水渠,其渠底高度一定要低于各相应虾池排水闸闸底的30厘米以上。
蓄水池与水质处理
蓄水池的主要作用是储存海水或淡水,向养虾池提供经消毒、沉淀和净化后的养虾用水。一般3-5个养虾池应配备一个蓄水池。
在水源有污染的地方建池,应设置相应面积的蓄水处理池。
增氧机的设置与使用
对虾养殖必须配有增氧设备,增氧机的作用不但增加水中溶氧量,而且可以改善水体分层现象。
增氧机应布设在与池形配合的位置,以使池底尽可能大的面积无污物,并避免搅起已沉积的废物。
其他设施
池中预埋框架,便于铺设遮阳网成塑料膜棚。池底四周放置足够的竹片筒、瓦管供虾隐藏,并设几个竹片兼作饲料台。
在池的底部开挖宽2~3米、深0.5~0.6米的沟,设置进、排水渠道,池埂要坚固,防止池埂渗水、漏水。
水质及日常管理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量高。在罗氏沼虾养殖期,每隔10~15天抽出1/3的老水补充新水,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
定时开增氧机,一般养虾产量要达750千克/公顷,就必须配有增氧机,且必须凌晨开机、晴天中午开机、阴雨天全天开机。
通过以上步骤和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建立一个适合养殖虾池,确保虾的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