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南美对对虾的过程包括多个关键步骤,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指南:
池塘准备
清塘消毒:首先需要彻底清理池塘,去除淤泥和杂草,然后使用漂白粉、福尔马林或二氧化氯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果池底偏酸性,需要加投生石灰。
培养基础饵料:进水后,使用二氧化氯或季铵盐消毒剂处理,并施入复合肥、海水植物生长素等无机肥。水色应保持在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30-60厘米之间,pH值控制在8.0-8.6。
选苗与放养
虾苗选择:选择群体发育整齐、个体大、体表光洁、肌肉不混浊、活力强、无病害的虾苗。体长通常在1厘米以上。
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粗养池放养密度为1-1.5万尾/亩,精养池为3.5-4.5万尾/亩。放苗前要调好池水的水质,使其与虾苗池接近。
饲料投喂
早期壮苗:虾苗入池后,立即加喂少量的免疫球蛋白动物性饵料,提高虾苗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
中期防病:每天投喂5-6餐,白天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35%,晚间投65%。每星期加喂两餐免疫球蛋白,按3%-5%拌在饲料中以提高虾体的抗病力。
后期催肥:加大投饵量,特别是在对虾摄食旺盛的傍晚和深夜,增加投喂次数,适当提高虾塘的池水盐度,促进对虾蜕壳和硬壳。
水质管理
定期调水:保持水深在1.1-1.3米,水质“肥、活、嫩、爽”,水体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当水体透明度低于20厘米时,需进行水质调控,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加换新水。
水质检测: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亚硝酸盐指标等,确保水质清新。使用聚维酮碘溶液、季铵盐络合碘等消毒剂预防弧菌感染。
增氧设备
增氧设备配备:根据池塘大小和条件,配备足够的增氧设备,如叶轮式增氧机、推浪式增氧机等,确保虾池内溶氧量充足。
防病措施
生态防病: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定期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预防疾病的发生。
药物消毒:在放苗后和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季铵盐络合碘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
日常管理
巡塘:每天早、中、晚巡塘,检查设施是否完好,观察虾的摄食、生长情况,以及水色、堤坝、进排水闸门、闸网等情况。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提高南美对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精细的操作和管理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和防病措施方面需要特别注意。